《淮南子》说理意象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集体编写的一部论著。在这部意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以论述天、地、人之间种种关系为主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中,出现了诸“水”、“音”等多种说理意象。   《淮南子》中的“水”意象,不仅包括了溪、泉、江、河、湖、海、渊、冰、雨、云等自然形态,而且涵盖了水向下流的趋向特征,可以映照事物的属性,以及作为承载的工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此中的“水”,已经从一种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上升为一个具有完全自觉意义的整体文学意象。   当然,具有如此丰富内涵的“水”意象,并不是《淮南子》首创的。早在《尚书》与《周易》这两部早期著作中,水就已经脱离了具体物质的范围,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原始意象。此后,儒、道、法等家又不断在各自的作品中对“水”意象进行丰富和升发。而《淮南子》,作为一部先秦诸子作品的整合之作,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家的痕迹,并按照编著的需要对各种原始意象进行改进和充实。   “大禹治水”,从单纯的洪水灾害神话上升到先民掌握水向下流动规律之后改造自然成功的一种固定意象。水的洁净本性使它有澄清与浑浊之分。静止的清水可以成为人们观察自身形貌甚至品行的镜子,而流动的浑水却不可能有这种功用。在清澈的水镜面前,任何事物都无从隐匿,必然以真实面目见诸世界。与此同时,水对人身体、气质等又有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在《淮南子》经常提到的意象中,除了“水”意象,“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   其实,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列子·汤问》)“音”予人的美妙感受,到“高山流水话知音”的惺惺相惜,皆可归属于“音”意象的范围。   《淮南子》中“音”意象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演奏“音”的各种乐器,如钟、鼓、瑟、琴、箫等;二是“音”的宫、商、角、徵、羽五律及其变化;三是“音”充当的情感传达媒介所起的重要作用。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是一个呈链条型组合(演奏的乐器→五律及其变化→传情作用)的意象。在《淮南子》中,“音”的几个层次,不仅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浑融的整体,而且被编者有意识地反复运用。可以说,“音”这一意象,已经完全具备了一个成熟的文学意象所应该具备的品质与功能。   《淮南子》中的“水”、“音”等说理意象,不仅是对先秦诸子著作中文学意象的一种承继,更是对后世文学作品中经典文学意象的一种引领。
其他文献
汉语的语气助词是很多国家留学生习得过程中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难点。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吗、呢、吧、啊、了、的”六个典型语气助词为研究对象,全面地反映了外
新时期文学走过三十年之际,重返八十年代成了当下文坛一个探讨热点。八十年代最瑰丽的一个文学现象就是中篇小说热。中篇文体具有“举重若轻,厚积薄发,得短篇小说之便利而较其体
学位
方回是宋元之际的诗人兼诗论家,其诗歌创作及诗歌理论在诗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方回自少年起游学四方,在研习众人的诗学思想后形成了其独特的诗学视角,他在诗歌审美方面提倡格
本文从蛮族文化与社会体制化两个角度对中世纪雄史诗进行研究,选取的是史诗中四组八个概念:英雄与英雌、多神教与基督教、荣誉与财富、大众化与小众化。在这些概念中,英雄、多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