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始终稳定、持续、快速的发展着,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却也出现了很多潜在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省域、城乡、行业发展并不同步所导致省域的发展不均衡。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展了地区综合竞争力发展与空间集聚现象等方面的研究。但由于综合竞争力发展具有很强的惯性影响,对经济现象做单点分析与描述,会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运动轨迹无法清晰显示。故传统的评价方法对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结果差强人意。因此,区域综合竞争力区划与评价模型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研究的难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首先,本文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区划评价的精度,根据区域综合竞争力演变机理及传统密度聚类DBSCAN算法原理,抓住研究周期和指标数据对省域综合竞争力区划评价的作用,将1996-2013年共计18年的研究期划分为每两年为一个研究周期的区间型,共计分为9个研究周期,设计区间型密度聚类DBSCAN算法,构建区间型密度聚类DBSCAN算法综合竞争力区划评价模型,解决了对区间型指标数据刻画不足的问题。其次,引入区域经济空间集聚特征指标,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以及区位熵对全国省域经济展开空间集聚特征分析,并结合区域空间集聚特征指数的变化,对全国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展开时空演变研究;最后,本文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除香港、澳门、台湾)为研究区,探讨全国省域综合竞争力区划评价和空间集聚特征分析的各自特点与相互联系,分别采用了 GIS技术、聚类分析密度聚类DBSCAN方法以及空间集聚特征指数分析对省域间综合竞争力及经济空间集聚进行区划评价分析。利用省域综合竞争力区划评价与省域经济空间集聚特征分析相互结合、相互映衬的办法,开展全国省域竞争力区划与经济空间集聚特征变化联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区间型密度聚类DBSCAN算法进行省域综合竞争力区划评价,其评价结果与实际省域发展情况吻合,合理反映研究区内综合竞争力发展的总体特性;(2)根据省域间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以及区位熵的计算结果,所显示的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过程真实可靠;(3)区间型密度聚类DBSCAN省域竞争力区划模型结合省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演变过程的分析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现象反作用与省域综合竞争力区划评价,具有引导作用。为省域综合竞争力区划与其空间集聚现象分析带来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