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心理基础,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举措。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德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小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个人层面,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然而,当前我国的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结果使得德育“无位、无奈、无能”。本文通过分析造成当前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困境的成因,提出了学校、社会、家庭与小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体化”德育方法。本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重点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界也从价值观的概念、内容和培育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本论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学生价值观培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分析小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试图找出适合我国小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途径。第二部分阐述了小学生价值观的一般理论。价值观是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而小学生的价值观是小学生在日常的道德培育过程中,形成的某种比较固定的对事物进行判断的理念。小学生价值观养成的主要特点是:从他律走向自律,认知方式具有场景性,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以及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因此,小学生价值观教育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是因材施教原则。在一个相同的目标的指引下,从小学生在学校、家庭所表现出的优、良、中、差等行为中,针对其不同的层次以及不一样的行为表现,来进行教育指导,从而促使每一个人向更高层次转变。二是知行统一原则。在孩子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渡期,要更多地使用启发引导而不是灌输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看法进行判断,使他们循序渐进地走在道德发展的路上。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小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在实际行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坚持了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结合,才能使养成教育既有层次性又有连续性。四是尊重学生主体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养成教育很重要的原则。第三部分介绍了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及其成因。目前,我国的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可概括为小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拒斥、小学生价值观的扭曲以及小学生价值观的游离。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德育理念政治化、目标片面化;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德育模式机械简单;德育评价机制片面单一;小学生德育实效性差和家庭教育缺位等。第四部分提出了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方式。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必须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而言,一是实现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多样化,充分利用学校课程、校园文化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推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和小学生自我教育“一体化”,社会、家庭、学校应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效益;特别是要重视并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价值观培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教育方法多元化,包括运用成长记录袋评价法、运用现代网络等新媒体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四是完善保障机制,即充实教育人员队伍,完善管理、评价、奖励机制,提供充裕的经费,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具体而又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中,赋予其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才能使价值观得到小学生的认同。总之,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寻求学校、家庭、社会和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四位一体”,建立一个多元互动机制,形成各司其职的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