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俄罗斯索契成功举办,俄罗斯向世界展示了新俄罗斯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近年来,中俄两国以国家利益为着眼点,不断提升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索契冬奥会期间中国媒体对俄罗斯予以极大关注,对索契冬奥会相关情况进行了大量报道。对中国媒体如何报道索契冬奥会的相关研究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首先致力于提供一个分析索契冬奥会相关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理论背景和分析方法,其次是利用该方法分析《人民日报》索契冬奥会相关新闻报道,具体考察他们怎样通过语言使用来体现各种意识形态,旨在提高读者在阅读奥运相关报道时的批判意识和敏感度。批判性话语分析是一种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语篇分析方法,它通过语言分析来展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论文选取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索契冬奥会相关报道35篇,通过批判性话语分析法以及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定性分析。本文采用了费尔克劳的三向度模型,即把新闻看作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在文本研究方面,借鉴了韩礼德关于语言三大元功能的论述,从标题、情态和词汇分类等多种角度考察了新闻的语言特色;在话语实践研究方面,采用“互文性”这一文本的基本属性来描述文本间相互建构的关系;在社会实践研究方面,通过对索契冬奥会举办期间《人民日报》列举的中俄交往事件及社会事实的探究,分析社会决定因素和记者的意识形态。研究表明,35篇奥运相关新闻均嵌入了意识形态,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控制公众的普遍认知,在塑造公众的态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人民日报》代表中国国家意志、为中国发声,将中国的意识形态悄悄地植入在奥运(冬奥)新闻报道中。通过分析《人民日报》索契冬奥会相关新闻报道,发现《人民日报》在其奥运新闻报道中极力地展示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的多元兼容的特点及理念,通过新闻话语树立了俄罗斯国家形象是一个极具民族特色、多方外交、热情好客、经济复苏、仍在国际世界享有盛誉的国家。研究提出了一个实用的奥运报道语言观,并说明了各国媒体如何运用语言来强化其政治意识形态。研究不仅可提高读者的批判意识,同时为读者提供一套批判性思考的分析方法。与此同时,媒体报道是反映奥运赛事的最好镜子。俄罗斯举办索契冬奥会的经验非常有意义,通过对俄罗斯各环节具体运作模式及特点的探究,为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提高学习和借鉴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