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下侏罗统阿合组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综合露头、录井、测井、岩心及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及物性恢复等,分析阿合组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特征及成岩演化差异性,恢复不同储层致密化过程,并结合沉积相分布分析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依奇克里克地区阿合组储层发育砾岩相、砂岩相和泥岩相,砂岩相以岩屑砂岩为主,岩屑以变质岩岩屑为主,其成岩作用类型多样且非均质性强,以多期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为特征。阿合组砂岩可依据钙质胶结物及塑性、刚性岩屑的含量划分为强钙质胶结砂岩(C类,钙质胶结物钙质含量大于15%,且占粒间体积大于50%)、贫塑性富刚性岩屑砂岩(A,塑性岩屑含量小于10%)、含塑性岩屑砂岩(D,塑性岩屑含量介于10%—25%之间)、富塑性岩屑砂岩(B,塑性岩屑含量大于25%)四类砂岩。研究区目的层经历了早期低熟油(20Ma至16Ma)和晚期气充注(5Ma至今),储层成岩阶段主要为中成岩A期,部分演化到中成岩B期,经历了早期浅埋阶段的大气淡水淋滤作用、早期碱性环境、早期酸性环境、晚期碱性环境和晚期酸性环境的成岩演化过程。四类砂岩物性及成岩演化过程差异大,A类储层的晚期构造缝及溶蚀孔隙均较发育,现今物性好,代表第二期油气充注的蓝色荧光强。D类砂岩现今物性较好,油层中多黄色荧光和蓝色荧光共存,早期油气充注时砂岩的孔隙度高(15%左右),第二期油气充注时孔隙度下降幅度小(保持在10%左右)。B和C类砂岩的压实作用或胶结作用强、物性差,少量样品发黄色荧光、无蓝色荧光,为非有效储层。A类砂岩类要发育在中、粗砂岩及含砾粗砂岩中,处于旋回的中下部,孔、渗性高,多分布于辫状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的砂体中,横向连续性较好;B类砂岩在旋回的中上部,粒度细,软岩屑含量高,多分布于河道砂体的顶部、堤岸亚相以及水下分流河道间,横向连续性差;C类砂岩出现在旋回的顶部较细或者旋回底部较粗的部位,其形成与沉积方式密切相关;D类多出现于河口坝、远砂坝等微相中,横向连续性较A类砂岩差,常与A类砂岩交替出现,其分布受控于沉积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