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指纹图谱构建及新型分子标记开发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glittering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189对微卫星引物对两优培九亲本材料93-11及培矮64S进行差异筛选,初步获得多态性标记25对,其引物的多态性频率为13%。根据实际需要,选取6对引物在已经推广的13个杂交稻品种中进行多态性分析,分别构建了13个品种的指纹图谱,利用这6对微卫星引物基本上可将13个品种区分开。 利用杂交稻基因组序列信息,结合国际公共数据库中公布的有关水稻数据,利用自编软件SNP_CROSS.PL分别在不同材料93-11、广陆矮、培矮64S、日本晴的叶绿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序列间寻找新型遗
其他文献
病虫害、不良外界环境等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提高小麦对病虫及逆境的抗性是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小麦近缘物种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L.)具有抗白粉病、抗黄花叶病、抗全蚀病、抗眼斑病、分蘖力强、小穗数多、耐旱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高等优良性状,其4V染色体上携带有抗黄花叶病、抗全蚀病、抗眼斑病以及编码醇溶蛋白的有益基因。培育小麦-簇毛麦小片段易位,特别是中间插入易位,不仅能够降低外源不利
大豆子叶中有三种主要的脂氧酶(Lox),这些酶的催化产物可转变为有“豆腥味”的己烯醇或己烯醛类小分子,是影响大豆食用品质、储藏品质和加工品质的重要抗营养因子之一。因此,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加速培育脂氧酶缺失近等基因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以我国的黄淮地区高产、高蛋白、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的优良品种鲁豆4号为受体,以美国和韩国引进的两套Lox-s缺失体材料为供体进...
为探明不同土壤条件对巴西陆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进行巴西陆稻在第四纪红土、紫色土、板页岩土、石灰岩土、冲积土的大田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1)第四纪红土对巴西陆稻的前期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紫色土、石灰岩土对其后期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板页岩土处理的出叶速度最快,达0.139片/天,冲积土最慢,只有0.121片/天;石灰岩土、紫色土延滞了巴西陆稻的营养生长期,全生育期较长达125、122天
2000~2001年在中棉所进行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旨在研究黄河流域棉区当前主要推广抗虫棉(G.hirsutum L.)品种中棉所41、中棉所29、SGK321、新棉33B、DP99B和非抗虫棉(G.hirsutum L.)中棉所34的产量、纤维品质、及其栽培生理等的变化,试图阐明供试品种之间的差别,以期为抗虫棉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研究初步结论如下: 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