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民国时期是中国家具发展历程中承古启今、中外融通的重要阶段。民国时期的天津,其历史和文化影响力具有独特的地位。民国时期在天津出现的,受多元文化重叠与交融的影响,极具时代和地域特点,彰显兼容并蓄和舒适实用等特征的津派家具,成为了中国家具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以津派家具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系统地资料搜集和整理归纳,研究分析津派家具的典型特征、设计背景和“品”、“病”之处,从而在抢救性保护和传承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是中国家具发展历程中承古启今、中外融通的重要阶段。民国时期的天津,其历史和文化影响力具有独特的地位。民国时期在天津出现的,受多元文化重叠与交融的影响,极具时代和地域特点,彰显兼容并蓄和舒适实用等特征的津派家具,成为了中国家具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以津派家具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系统地资料搜集和整理归纳,研究分析津派家具的典型特征、设计背景和“品”、“病”之处,从而在抢救性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拓展传统家具和地域家具研究范畴,构建津派家具设计批评理论体系,为家具设计理论体系增加新的构成部分。本文创新性采用设计批评理论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调查、访谈、个案分析、比较研究等其他方式,对津派家具的研究现状、设计批评体系构建、设计批评主客体元素进行分析,搭建符合津派家具的设计批评范式,并用以指导批评实践,最终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形成津派家具抢救性保护成果。民国时期的天津,中外文化产生了激烈且迅速地碰撞,因受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无论是中洋混搭的重叠,还是中西合璧的交融,都形成了多元文化荟萃下的中国近代文化遗产——津派家具。本文共采集津派家具照片1096张,精修270张,对56件家具进行测量绘制,力求精准展现津派家具原貌。(2)构建津派家具设计批评体系。在设计批评等相关理论基础上,明确津派家具设计批评主客体元素。其中,批评主体由大众使用者和专业批评者组成,客体分为地理环境、历史条件、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建筑风格、室内布局等外部因素和家具类型、造型装饰、结构工艺、材质功能等内部因素。并通过主客体元素的重新组合,形成了津派家具设计批评的五种范式,即文化、社会、审美、经济以及生态批评范式。(3)运用津派家具设计批评体系指导实践。深入剖析津派家具设计批评的主客体和范式,并以当代家具设计需求为标准,运用津派家具设计批评范式开展批评实践。一是对十件典型津派家具开展批评实践;二是与海派家具进行对比批评实践。总结得出津派家具的十“品”,即明快流畅、精致大方、朴素实用、简易快捷、延续传承、市井入俗、舒适惬意、兼容并蓄、创新求变、自然环保;五“病”,即呆板粗犷、政治束缚、形似神失、成本流失、市场缺位。通过对津派家具的评价分析和价值判断,得出以下结论:受租界地域、政治环境、市井文化等因素影响,津派家具的样式和风格多元化,用材多以柚木、樟木等为主,花梨木与樟木混搭是津派家具特有的用材方式,其设计手法延续和传承了传统工艺,常出现提门、平卧、嵌板、分体等家具结构,具有美观简约、兼容并蓄、舒适实用、朴素环保等特征。但固守的传统观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津派家具的发展进程和融通速度,表现在造型灵动柔婉不足,文化成本流失严重,生产流通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不强。本文系统性地阐释了津派家具设计批评理论体系,从家具本身的审美视角出发,深入挖掘津派家具形成背后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影响因素,从而对指导当代家具设计、开展家具批评实践、丰富家具设计理论和促进家具专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利用预处理及生物转化技术将木质纤维生物质原料转化为能源和化学品是缓和环境污染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低聚木糖(XOS)是一种高附加值化学品,具有极高的研究利用价值。甘蔗渣作为一种自然丰度大且含有大量半纤维素的农业残余生物质,是生产XOS的潜在原料。甘蔗渣内部具有复杂的碳水化合物连接结构和顽抗性从而抵御外界侵扰,因此寻求有效的破坏其内部致密结构和绿色可行的预处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系统探
当代中国已经迎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工作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老年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而我国的邻国日本先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在老年教育工作的理论及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政府支持的背景下,不仅老年教育的相关法律政策不断完善,而且在实践领域也有很多成功案例。从政策法规的角度厘清日本老年教育相关的法律、政策及重大事项脉络,并就日本老年教育模式中的典型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提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承担着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城市化破坏了城市栖息地,导致包括生物多样性减少在内的一系列后果,恶化的城市环境需要新型的绿地种植形式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生态种植是在充分了解自然植物群落生长规律的基础上,主要选择草本植物,运用生态学方法(生态位、植物功能性状等)配置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的植物群落。以弃耕群落时空变化规律可以为城市不同水分条件生境下生态种植提供群落结构及管理方
森林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在森林资源管理的精细化发展进程中,作为森林空间结构的组成部分,单木的信息获取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使用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获取单木信息逐渐变成一种可能。单木分类结果为森林的精细调查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数据,为单木参数的提取奠定基础。目前大部分研究依靠光学遥感获取树种信息,结合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得单木树冠,将两个结果叠加最终得到单木分类结果。然而基于多源数据的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很大威胁,致使鸟类的活动范围减少,鸟类栖息地出现破碎化的问题。湿地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场所,同时也是最具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公园作为湿地开发的一种方式,不仅能够为鸟类提供重要的栖息环境,还可以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以永定河北京段的生态修复为契机打造湿地公园,探讨如何在湿地公园的基础之上营造鸟类栖息地。本文以北京市永定河长阳湿地
平枝栒子(Cotoneaster horizontalis)和水栒子(C.multiflorus)是园林绿化中优良的观花、观果灌木。但自然状态下其种子从解除休眠到发芽需要1-2年。为确定2种栒子种子的休眠类型、找出其种子解除休眠的最佳方法,本文观测了果壳解剖结构及透水性、种胚发育过程及果壳酸蚀结合低温层积处理的发芽率,测定了2种栒子种子层积过程及平枝栒子种子萌发过程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
王世贞作为明代“后七子”领袖,在文学、历史、戏曲、收藏等方面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作为爱好山水林泉之人,王世贞在园林鉴赏领域也有突出成就,不仅游历大量名园胜景,留下传世诗篇,还亲自参与造园实践,先后营造了多处具有极高水准的私家园林。本文对王世贞的园林意趣与实践成果分别进行研究,一方面从王世贞所处的时代、地域背景展开,结合王世贞的文学作品,发现其园林意趣,提炼其园林美学的核心思想。另一方面,梳理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