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更年期综合征病变的特点是多个系统、器官的衰老,是整体机能适应性的衰退。针灸能够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而缓解更年期综合征的事实已被大量的临床报道和基础研究所证实。但目前运用逆针灸的方法预防或减轻更年期综合征的报道较少。逆针灸是中医治未病的手段之一,即是在机体健康无病时预先采用针灸的方法,激发经络之气,防止或减轻随后疾病损害的传统方法。21世纪医学模式已经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因此深入研究逆针灸预防疾病的机制将会对未来预防医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实验选择与人类更年期综合征病理变化近似的自然衰老大鼠作为自然更年期大鼠模型,从10月龄开始逆针、逆灸保健要穴关元穴,运用放射免疫、HE染色以及分子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逆针、逆灸关元穴对随后更年期模型大鼠子宫形态学、白细胞介素-2信使RNA(IL-2RmRNA)、白细胞介素-2(IL-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转化生长因子(TGF)、肿瘤坏死因子(TNF)、beta-内啡肽(β-EP)、Bcl-2及Bax的影响,初步探讨逆针、逆灸防治更年期综合征的部分规律和机制。实验结果总结如下:1.逆针、逆灸对子宫形态学的影响:自然对照组更年期大鼠子宫有明显鳞状上皮的化生,固有层的基质细胞、腺体和血管的减少,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肌层平滑肌排列紊乱,血管减少,有淋巴样细胞浸润和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逆针逆灸关元穴后,大鼠子宫内膜的大部分被单层柱状上皮被覆,固有层的基质细胞、腺体和血管比较多,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肌层比较厚,有淋巴样细胞浸润和比较丰富的血管,可见少量纤维结缔组织。提示逆针、逆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子宫结构的衰变。2.逆针、逆灸前后子宫IL-2、TGF、TNF含量及IL-2RmRNA表达的变化:自然各月龄组大鼠,随年龄增长,子宫IL-2含量下降,P<0.05。子宫IL-2RmRNA表达水平下降,自然12、14、16月龄组差异显著,P<0.01、P<0.05、P<0.01。子宫TGF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自然10月龄组呈上升趋势,自然12、14、16月龄组呈下降趋势,自然12月龄差异显著,P<0.05。自然各月龄组大鼠子宫TNF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自然10月龄呈上升趋势,12、14、16月龄明显下降,P<0.05、P<0.01、P<0.01。逆灸逆针12月龄、16月龄组与自然同月龄对照组比较,子宫IL-2含量呈上升趋势,逆灸12、逆针12、16月龄组差异显著,P<0.05、P<0.01、P<0.05;逆灸、逆针14月龄组呈下降趋势。逆灸各月龄组、逆针12、16月龄组大鼠子宫IL-2RmRNA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逆灸、逆针16月龄组差异显著,P<0.05;逆针14月龄组呈下降趋势。逆灸各月龄组、逆针12、16月龄组子宫TGF均呈上升趋势,逆灸16月龄组差异显著,P<0.05。逆针14月龄组呈下降趋势。逆灸、逆针12、16月龄组子宫TNF含量呈上升趋势,逆针12月龄组差异显著,P<0.05。逆灸、逆针14月龄组呈下降趋势。3.逆针逆灸前后血清IL-2、TGF、TNF含量以及脾脏IL-2RmRNA表达的变化。血清IL-2含量呈下降趋势,自然12、14月龄组差异显著,P<0.05。血清TGF呈上升趋势。血清TNF呈先降后升趋势,自然10、12月龄呈下降趋势,自然14、16月龄呈上升趋势,自然16月龄差异显著,P<0.05。脾脏IL-2RmRNA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