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来藏作为佛性思想,源于原始、部派佛教的心性清净说,随着大乘佛教、空性思想的发展开始出现,后来又吸收了瑜伽学派的心性学说,最终杂糅而成为印度的如来藏学。《究竟一乘宝性论》是印度晚期融合了多部如来藏经的一部论典。论文通过文本解读,从多个角度论述《究竟一乘宝性论》中如来藏思想——众生本来具有佛性。论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分析了如来藏的清净义:本来清净、杂垢清净、离垢清净,从这三种状态得出众生本有自性清净的如来藏,为客尘染,需要通过证悟来离垢;其次,分析了如来藏的空性义,对“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作了区分,“空如来藏”是从如来藏本来清净角度而言,客尘烦恼相对于其清净本体来说,是为空,“不空如来藏”指如来法身及其功德、业用不空,如此才能发挥作用引导众生证得涅槃;最后,分析了如来藏为生死依,即众生界依如来藏而生灭。如来藏的清净义与空性义说明了清净与烦恼的关系——“自性本来净,客尘虚妄染”。对于如何转染成净,论文先区分了如来法身的内自证智境与众生界的识境两种不同境界,又因如来藏为生死依,众生界依如来藏功德而起,众生本来具足自性清净心,转染成净便可通过修如来藏慈悲功德、修如来藏清净心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