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意创造力是指蓄意伤害他人(或自己或组织或社会)的创造力。本实验旨在探讨趋近动机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是否如其对创造力的影响一致,能够提升恶意创造力的表现,回避动机在额外诱因的条件下是否也会提升恶意创造力的表现;而在趋近动机对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中,攻击性是否起着中介作用。验1将趋近动机与回避动机当作稳定的人格特质进行测量,探讨趋近动机回避动机特质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采用BAS/BIS问卷中文版对趋近动机与回避动机进行测量;攻击性量表(AQ)测量被试的攻击性人格特质;创造行为量表(RIBS,)和恶意创造行为量表(MCBS)作为被试本身创造倾向和恶意创造倾向得分,同时采用开放性恶意情境问题解决任务作为恶意创造力任务。结果发现高趋近动机特质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恶意创造倾向,低趋近动机特质的个体的恶意创造倾向更弱,而且攻击性在其中起不完全中介作用。实验2采用实验操作的方式诱发趋近和回避动机状态,探讨趋近动机回避动机状态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被试被随机分为趋近动机组与回避动机组并在接受不同的指导语之后完成开放性恶意情境问题解决任务。结果发现趋近动机组在完成恶意创造力任务时,无论是流畅性还是新颖性得分均高于回避动机组的个体,且这种差异并没有受到实验操作本身引起的情绪愉悦水平与激活水平变化的影响。实验3加入任务完成度,即“是否趋近或回避成功”作为额外诱因,试图了解回避动机的个体是否也会受到额外的诱因的影响而在恶意创造力表现上也有所提升。通过要求被试回忆相应的人身经历,被试被随机分为趋近成功组,趋近失败组,回避成功组以及回避失败组;而后被试完成恶意情境问题解决任务。结果发现在回避失败的条件下的被试恶意创造力任务表现与趋近成功组的被试无差异,但在趋近失败条件下的被试的恶意创造力任务表现显著优于其他实验组。总而言之,本研究发现趋近动机的确能够影响恶意创造力,趋近动机状态提高个体的恶意创造力任务表现,趋近动机人格特质能够正向预测恶意创造力倾向,且这其中攻击性人格特质起到不完全中介作用。而在任务失败的条件下,无论是趋近动机还是回避动机都比任务成功组的恶意创造力表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