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镰刀菌根腐病(Fusarium Root Rot)是辣椒生产上常见的一种病害,在国内外许多地区均有发生,直接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常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甘肃省的辣椒种植面积不断加大,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棚栽辣椒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复种指数的提高,辣椒镰刀菌根腐病的为害日益加重。本文以甘肃省设施辣椒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鉴定为研究基础,结合病原菌致病性变异、抗病种质资源筛选试验几个方面对辣椒镰刀菌根腐病进行研究,为深入了解该病害,制定科学有效的田间防治措施和抗病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完善了设施辣椒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害症状描述:成株期发病初期地上部症状一般表现为枝叶萎蔫,植株生长缓慢,随着病情发展,枝叶大部分萎蔫、枯黄,严重时全株枯萎,叶片脱落,甚至整株枯死;地下部发病初期,须根出现缢缩、腐烂,少且易断,根茎部出现水渍状坏死斑,后变褐腐烂,有时发病部位出现白色至粉红色霉层,后期形成环绕根茎部的水渍状病斑,皮层淡褐色至深褐色,极易剥离露出变褐的木质部,严重时根茎腐烂;幼苗感染此病,初期根茎处出现水渍状坏死斑,后缢缩、变黑,发病严重时,地上部嫩叶萎蔫、变黄甚至枯死。2.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得到病原菌株,并依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特征和TEF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进行病原鉴定。结果表明:引起甘肃省设施辣椒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solani)、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和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分离得到的125株镰刀菌菌株中,以茄病镰刀菌(F.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52.0%、38.4%;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及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的分离频率分别为5.6%、4.0%。半裸镰刀菌和轮枝镰刀菌作为辣椒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为首次报道。3.采用改良平皿法对病原镰刀菌进行致病性变异测定,结果表明:4种镰刀菌对辣椒均有致病性,但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种内致病性存在明显变异。尖孢镰刀菌中致病性较强的菌株有GS45-2和GS3-4,病情指数分别为67.22和63.33,其次为菌株GS2-2和GS12-4,分别为57.78和58.33,菌株GS28-9、GS5-1致病性最弱,分别为35.56、36.11;茄病镰刀菌中致病性最强的菌株为GS45-3和GS46-2,病情指数分别为66.67、63.34,其次为GS33-5和GS28-10,分别为51.11和53.33,致病性最弱的菌株为GS45-8,病情指数为15.56。4.采用改良平皿法对甘肃省种植的21份辣椒材料进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供试的21份材料中,未发现免疫品种。有14个品种对尖孢镰刀菌表现出抗性,但抗性不同,仅发现长美8号为高抗品种,其余均为感病品种;有14个品种对茄病镰刀菌表现出抗性,但抗性不同,没有发现高抗品种,其余均为感病品种或高感品种;有11个品种对半裸镰刀菌表现出抗性,其中10个为中抗品种,其余均感病品种。航椒8号、陇椒8号、津福、辣翠12号、极美118等5个品种对大部分供试病原菌均表现抗性,奥辣王7号、航椒5号、金椒1号、大英雄等4个品种对大部分供试病原菌感病或易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