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意识流代表作,堪称西方文学史上最富有实验性和创造性的小说。自问世以来,《尤利西斯》就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焦点,评论家们从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角度来分析和评价该作品。然而一个经常被提及却缺乏全面系统分析的方面是这部小说中所涉及的神话原型。原型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尤利西斯》最基本的创作特色之一,也是理解该作品的起点和基础。乔伊斯以西方文学的源头为基石,使作品在叙事结构、主题呈现、人物塑造等方面与古希腊神话中英雄人物传奇般的冒险经历对应起来,讽喻二十世纪初西方社会的现实。作者旁征博引、借古讽今,深刻揭示出都柏林人严重的异化感和孤独感,尽管在西方文学史上善于采用神话典故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不计其数,但像乔伊斯这样能使神话和现实如此完美结合,并使作品产生如此深刻内涵和强烈艺术效果的作家则屈指可数。因此运用原型批评理论来阐释该作品对于把握小说主题、揭示小说丰富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着力挖掘《尤利西斯》中的原型结构、原型母题和原型人物,并探讨由此产生的深刻的艺术内涵和美学意义。引言简要回顾乔伊斯批评史,介绍弗雷泽荣格弗莱等人的原型批评理论,然后从总体上分析《尤利西斯》中原型手法的运用。第一章分析《尤利西斯》的原型结构:即神话结构和环形结构。在作品中,乔伊斯有意按照荷马史诗《奥德赛》的结构来谋篇布局,使小说的叙事、主题、人物、场景与《奥德赛》形成某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增加了作品的历史感和史诗性,深化了主题意蕴,使人物性格变得丰富多姿。第二章分析《尤利西斯》的原型母题。父与子、寻找与回归、死亡与再生,这些都是西方文学经典作品里常见的母题。布卢姆与斯蒂芬在精神上的父子关系,两人面临的精神困惑,他们的离家与寻找回家的路,前者的丧子和后者的丧母,二者在都柏林这座都市的“流浪”和不期相遇,在主题上与《奥德赛》有着某些对应关系。第三章研究《尤利西斯》的原型人物。如果布卢姆是奥德修斯,那么斯蒂芬则是忒勒玛科斯,莫莉就是珀涅罗珀。不仅如此,这些人物背后还有其他的原型形象,如地母,爱尔兰民间传说中的天使等等。这些原型对于理解这部作品的主题意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论进一步说明运用原型理论解读《尤利西斯》的意义,认为《尤利西斯》在叙事结构、主题呈现和人物塑造方面巧妙地借用神话和其他文学原型的艺术实践表明:在浮华喧嚣的现代文化荒原中,乔伊斯通过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型形象,完成了找回人性本质和回归人类精神家园的文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