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妇女报中的女性媒介形象——以《中国妇女报》为例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_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两性除生物学意义外的差异均是由社会文化塑造的。它强调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由社会文化所规范,是可以改变的。故传播学者们将社会性别视角引入传播学领域,审视媒介内容,对媒介中描述性别形象的内容尤为关注。1995年后,我国传播学者日渐关注媒介与性别领域的研究。但目前对我国妇女报新闻报道中的女性形象的系统性研究还比较少见。鉴于妇女报在女性读者中的强影响力,了解妇女报中女性形象存在的问题是必要的。 本文首先介绍了与女性媒介形象研究有关的社会性别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媒介再现理论;接着采用量化分析法,对《中国妇女报》1995年—2004年每年9月1日—9月7日共60期报纸新闻报道中,以主要人物身份出现的169个女性形象的总体特征进行概括性描述;然后,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样本文章进行定性分析,进一步探讨女性形象背后深层的性别意涵。 研究结果显示,妇女报在再现女性形象时,其性别偏见是隐在的而非显在的。从量上的分析看,妇女报对女性形象的再现并不存在刻板成见:将女性作积极进步力量来表现,重视女性多元化的社会角色,着重描述传统女性品质兼顾其传统男性特质。但当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时,潜沉在文本中的性别成见便浮现了出来。这表现在苛求事业女性必须承担家务、简单称颂女性的自我奉献牺牲上。 本文初步探讨了影响妇女报女性形象再现的相关因素: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社会发展、女性发展对女性传统角色定型的突破;妇女报刊宣传女性楷模的优良传统;传媒工作者的社会性别观念;社会传统因素的潜在作用;传媒的公众性特征与商业化运作。 本文并对传播实务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新闻报道要以促进女性积极向上为出发点,以报道女性正面形象为主,为女性提供充满希望的信息。 第二,媒体工作者应树立多元视角、宽容理念和正确的性别观念。
其他文献
期刊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媒介交往工具的更新换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玛莎纪(MASSAGE)时代。近十年来,网民人数急速增加,据CNNIC公开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