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经会阴三维超声测量康复治疗前、后肛提肌裂孔各超声参数,分析其与肛提肌肌力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并评估肛提肌损伤对产后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1)收集阴道分娩后盆腔器官脱垂伴肛提肌肌力0-2级患者86例。于产后6-8周在静息、瓦氏、缩肛状态下,对86例患者进行经会阴超声检查。产后18周再次对86例患者经会阴超声检查。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左右径、前后径由超声科两位医师双盲测量。(2)将患者分成两组:康复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用三维超声断层成像方法判断是否存在肛提肌损伤,将康复组和对照组各再分为肛提肌损伤组和肛提肌未损伤组。产后第8周起,康复组患者开始进行为期8周的盆底电刺激及阴道哑铃锻炼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自行做凯格尔运动8周。均于产后18周复查盆腔器官脱垂情况和肛提肌肌力。结果:(1)经会阴三维超声断层成像评估,86例患者中有35例并发肛提肌损伤;康复治疗后,康复组中肛提肌损伤与未损伤组盆腔器官脱垂和肛提肌肌力的康复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康复组:康复治疗后,肛提肌损伤组在最大瓦氏、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左右径、前后径及静息状态下的面积、前后径均较康复治疗前减小(P<0.05);肛提肌未损伤组在静息、最大瓦氏、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左右径、前后径均较康复治疗前减小(P<0.05);肛提肌未损伤组在最大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左右径、前后径均小于损伤组(P<0.05)。(3)对照组:产后18周,肛提肌损伤组在最大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的前后径和未损伤组的面积、前后径较产后6-8周减小(P<0.05);肛提肌未损伤组在最大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左右径、前后径均较损伤组减小(P<0.05)。(4)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康复治疗后,康复组中肛提肌损伤组在静息、最大瓦氏状态下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前后径及最大缩肛状态下的面积、左右径、前后径均较对照组减小(P<0.05);康复组中肛提肌未损伤组在最大瓦氏、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左右径、前后径及静息状态下的面积、前后径均较对照组减小(P<0.05)。(5)最大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左右径、前后径与肛提肌肌力之间呈中度至较高的负相关关系(R=-0.792,P<0.01、R=-0.506,P<0.01、R=-0.714,P<0.01);静息和最大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差值、左右径差值与肛提肌肌力之间呈中度的正相关关系(R=0.426,P<0.01、R=0.406,P<0.01)。结论:(1)经会阴三维超声断层成像可有效应用于产后肛提肌损伤的诊断。(2)肛提肌损伤是影响产后康复疗效的重要因素,可根据经会阴三维超声断层成像下肛提肌是否损伤来预测盆底康复疗效。(3)经会阴三维超声可根据肛提肌裂孔各超声参数及差值的动态变化来评估康复疗效,定量评估肛提肌肌力,为临床评估盆底康复疗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