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阐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研究现状及出现“强梁弱柱”的震害原因,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空间节点的破坏机理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探索如何切实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梁端的曲率延性,证明了梁端延性随钢筋级别的提高而降低;随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受拉钢筋配筋率的增加而减小;随受压钢筋配筋率的增大而提高,但当受压钢筋配筋率超过2%后,则延性能力迅速下降;随受压、受拉钢筋配筋量比值的增大,延性增强。对于框架梁抗震设计时,建议控制受压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宜根据配筋级别控制受压、受拉钢筋配筋量的比值。对于HPB235钢筋,受压、受拉钢筋配筋量比值宜大于0.3;对于HRB335、HRB400钢筋,受压、受拉钢筋配筋量比值宜大于0.5。(2)分析了柱端的曲率延性,证明了满足柱截面构造配筋率后,截面配筋率对延性基本没有影响;随轴压比的增大,截面延性降低,因此应规定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使其小于界限轴压比;而2010抗震规范中抗震等级为三级、四级柱的轴压比限值规定偏高,柱截面延性较差。对于框架柱抗震设计时,建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一、二、三、四级的轴压比限值分别为0.6、0.7、0.8、0.85。(3)提出了“梁柱线刚度比”的概念,通过合理的力学模型,推导并得到了实现“强柱弱梁”的“梁柱线刚度比”限值理论方程,通过与震害实例和数值算例对比,验证了运用“梁柱线刚度比”和该理论方程实现“强柱弱梁”设计的正确性。(4)考虑“梁柱线刚度比”的影响,设计两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抽取其中间层三组共6个1:1.6缩尺的梁柱空间节点进行试验,证明了“梁柱线刚度比”对节点屈服机制具有较大影响。(5)对已抽取节点试验的两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与规范统计意义相符的多组地震波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得出了它们的屈服机制符合框架梁柱空间节点试验结果。(6)对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进行了考虑三向地震动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得出了不考虑“梁柱线刚度比”限值条件下“强柱弱梁”设计的“柱梁抗弯承载力比”调整系数。若不考虑梁柱线刚度比限值,则建议柱梁抗弯承载力比调整系数,在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时分别取2.4、2.1、1.9、1.6。(7)基于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和增量动力时程(IDA)分析方法,对框架模型1、2进行整体抗震性能分析,证明了“强柱弱梁”的整体屈服机制优于“强梁弱柱”整体屈服机制。在相同框架柱截面尺寸条件下,“梁柱线刚度比”较小的框架极限抗侧承载力比“梁柱线刚度比”大的框架的小,但前者的位移安全储备比后者的高,延性较好,抗倒塌能力比后者强。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如底层柱底轴压比、最大层间位移角及结构竖向刚度比进行了研究。底层柱底的轴压比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大,设计时应避免底层柱底轴压比值过大,使结构具有较好的延性储备,增强大震下的安全性;结构“竖向刚度比”较均匀时,结构的抗震性能达到最优;进行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算例,在按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1/800设计时,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综合以上研究工作,得出了如下创新性的研究成果:(1)首次提出了用“梁柱线刚度比”控制梁柱空间节点的屈服机制,并推导出了理论控制方程。(2)进行了梁柱空间节点抗震性能对比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表明:当梁柱线刚度比中节点为0.79、边节点及角节点0.62时,试件均出现了“强梁弱柱”破坏;当梁柱线刚度比中节点为0.41、边节点及角节点0.3时,试件均出现了出现“强柱弱梁”破坏。通过试验研究,验证了框架结构的地震破坏机制。(3)对于按2010抗震规范进行“强柱弱梁”设计(承载力调整)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议同时进行“梁柱线刚度比”控制,抗震等级为一、二、三、四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线刚度比”限值分别为1.1、1.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