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俗艺术的源变看艺术演化的规律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chh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1世纪的今天,在浮躁的大众文化包围之下,民间艺术以其清新自然的原生态风格日益得到人们的青睐和认可,与此同时,随着大批优秀的民间艺术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化的对我们的重要意义。民间艺术在经历沉寂之后再一次走入大众视野。  本文通过对年画、春联、剪纸、面塑和社火这几种民俗类民间艺术的考察,可以看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来源,那就是原始巫术仪式,即所谓的原始艺术。原始艺术是原始思维的产物,它的产生完全是出于某种实用目的,正像远古的人们需要更精确的工具而制造出磨制石器、打制石器一样,艺术最初也是在迫于生存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据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精神需要。原始巫术的目的就是与神沟通,祈祷神灵保佑他们在巨大的自然力威胁下能够得以生存。  民间艺术作为原始艺术的延续,正是原始情感符号实际功能退化后的形式残留。在中国,原始艺术在经历了周礼的洗礼后,分化为了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各种艺术门类在魏晋时期艺术自觉之后开始了各自相异的发展脉络,而原始的巫术礼仪则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在民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只是,这些形式残留不再具有其产生之初的那种迫切而虔诚的祷告作用,民间只是将这样一种仪式在特殊的节日和场合下一代一代不断重复上演。  时至今日,我们在观赏民间或少数民族地区的某种祈神仪式时,甚至只是将其当作一种纯观赏类的舞蹈,会对其形式产生审美效应,却不知其中的意义何在。这一现象说明了保留在民间的具有原始痕迹的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身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巫术仪式到民间风俗习惯,再到今日走上舞台的“原生态艺术”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由实用走向审美的演化过程,或者说逐渐形式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所谓的纯艺术就是某种艺术符号在它的实用功能退化后的形式留存,例如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  因此本文是运用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的知识和方法,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艺术,通过对民间艺术的考察来了解艺术演化的规律。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