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电动汽车并网的空间负荷预测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20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力负荷的空间分布是电网规划的基础,对电源点的设置、输电走廊的确定、输电线路以及相关设备的选型等方面有较高的参考意义。传统意义上的系统负荷预测是从地理宏观角度预测区域负荷大小,但无法得出电力负荷空间分布,由此基于电力负荷时空维度分布的空间负荷预测应运而生。用地仿真法和负荷密度指标法是两种常见的空间负荷预测方法,现有模型往往认为用地决策或者负荷密度是可以直接获取的,而从另一方面进行建模,随着电网规划要求越来越精准,依照城市土地规划数据和历史负荷密度指标等简化数据来预测负荷的空间分布已难以满足准确量化负荷的要求,同时在对信息的提取和处理方面现有模型仍需改进。现阶段,空间负荷预测出现新情境。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电动汽车保有量逐年上升,作为一种在时空维度上具有很强随机性的电力负荷,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提升,充电负荷的冲击使空间负荷预测结果出现偏差,所以,有必要在空间负荷预测的基础上考虑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时空分布。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将考虑电动汽车并网的空间负荷预测研究分为用地决策问题、负荷密度指标获取问题、EV充电负荷空间分布预测问题等三个问题。在用地决策问题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元胞自动机算法对土地发展趋势进行仿真,在空间分区时同时考虑了小区(元胞)的地理属性和非空间属性,形成广义距离空间聚类法则。为量化区域之间发展的差异性,提出空间区域分簇发展速度概念。采用C5.0决策树算法处理元胞状态数据,得到元胞自动机的转换规则,形成改进CA模型;针对分类负荷密度的获取问题,本文采用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径向函数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改进算法,解决了现有算法不能完整体现影响因子之间非线性耦合以及参量自身变异率的问题,参数降维效果更加明显,利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对历史数据进行训练,获得了影响因子和负荷密度之间的模型参数。面对不同元胞同类负荷密度不同的情况,文章提出负荷密度指标在各元胞之间的协调系数,量化了空间上负荷密度的差异;在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时空分布预测方面,为了体现了充电负荷在空间尺度上的分布,本文基于用地仿真结果,对各类用地的停车需求进行分析,形成停车生成率,进而分析了电动汽车行驶规律以及行驶过程中荷电状态的变化情况,对电动汽车日出发时间、结束时间、行驶里程等参数的概率分布进行拟合。利用蒙特卡罗模型模拟EV的驾驶、充电过程,得到充电负荷的时空分布。为避免充电负荷与元胞负荷的叠加时出现时间不一致的情况,本文提出同时率的获取方法。通过算例分析,预测结果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
其他文献
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大致经历了"被西方国家治理"、被动参与到积极重塑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被排除在治理体系之外,只能被动接受西方国家的治理安排。直至中国恢复在
采用路线调查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四川省凉山州喜德等5县,对凉山州人工草地牧草病害进行调查,采用科赫法则进行病原菌验证,确定凉山州8种牧草的病害20种,主要分布在
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是一种抗菌、健胃和镇痛的中药,其挥发油常用于牙科镇痛和消毒。作者对我国引种的丁香和丁香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本文报告了两
目的(1)研究盐酸小檗碱对慢性束缚应激IBS-D模型大鼠的药理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2)研究盐酸小檗碱对IBS-D大鼠离体结肠纵向肌收缩张力的影响,研究其对神经传导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慢性束缚应激诱导IBS-D大鼠模型,分动物药理学实验和动物组织离体实验两个部分:(1)盐酸小檗碱对IBS-D大鼠的药效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诱导建立IBS-D大鼠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利用ECMWF资料、FY2E资料、常规天气观测资料,从中尺度天气系统、过程大气物理量等多方面,对2018年8月29~30日珠海市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
结合语义辨析,从信源和作者介入两方面对《纽约时报》涉藏新闻语篇进行考察,发现《时报》往往通过有意忽视中国官方信息,而大量采信非中国民间信息的信源选择方式,以及记者本
采用热力学分析方法,对不同煤气化和天然气转化制合成气技术路线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工艺路线的损以及效率。结果表明,以煤为原料的单原料系统由于气化技术损较大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政策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主要包括动员和分配资源、风险分散和管理、信息揭示等方面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培养方案与职业需求脱节、对考生职业潜力考查不够、双导师制度落实度低、实践教学比重轻
背景和目的:脑星形细胞瘤是脑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常呈浸润性生长,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探索星形细胞瘤浸润性生长的外在表现及其分子机制,多年来一直是影像医学、病理学及肿瘤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