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亚组间远缘杂交后代的早期鉴定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haiwz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深受国人喜爱,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我国作为牡丹的起源和分布中心,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在长期的栽培繁殖过程中,通过牡丹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牡丹的育种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培育出了众多的优良品种,应用到园林建设中来,丰富了观赏植物品种群。然而目前我国园林中主要应用的牡丹品种均为革质花盘亚组间品种杂交所得,而没有肉质花盘亚组的参与。但与革质花盘亚组相比,未经充分利用的肉质花盘亚组则具有着更大的育种潜力。本文对以牡丹肉质花盘亚组牡丹为母本和革质花盘亚组牡丹为父本进行亚组间的远缘杂交所得的杂交后代(共158株)进行形态方面以及RAPD分子标记方面的研究。通过大量杂交后代的形态学观察记录并与分子标记鉴定法相结合,进行真假杂种的鉴定,并寻找到可靠的牡丹亚组间远缘杂交后代早期鉴定的形态学指标,所得结论主要如下:1牡丹亚组间远缘杂交F1代,容易形成假杂种,假杂种表现出了强的偏母性,主要在花色上表现出了极大的性状分离,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花色,多数出现复色品种。2亚组间杂种F1代,形态方面的观察,主要表现出:花盘革质化、心皮被毛、与肉质花盘亚组亲本相比花径增大花瓣轮数变多、叶形似革质花盘亚组而非母本的叶深裂且株形端正。假杂种F1代则表现出了强的偏母性,花盘肉质化且心皮绿色无毛。所以作者认为:花盘、心皮、花径、叶形这四个性状的同时出现可以作为亚组间杂交F1代的形态学鉴定依据。3亚组间杂种F1代在形态表现上,在花色、着花量上显示出了许多不同于现有栽培品种的优良性状,反映出了通过远缘杂交来丰富牡丹栽培品种群花色、改变株形的可实现性,也验证了牡丹肉质花盘亚组具有极大的育种潜力。4通过对牡丹亚组间远缘杂交种真假杂种的形态学对比观察可以初步推断:在亚组间远缘杂交过程中,花盘性质、心皮被毛情况、叶形特征表现出质量性状遗传,其中花盘革质相对于花盘肉质,心皮被毛相对于心皮无毛为显性性状;花盘、柱头、花丝颜色为数量性状,且容易受外界环境以及花色影响;在假杂种的花色形成上,花色表现出了明显的数量性状,出现很多中间性状;而对于真杂种的花色遗传方面,父母本所起到的作用,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梅花种质资源以及梅花育种研究的总结,以目前资料记载的梅花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梅花品种资源进行实地调查。调查范围包括云南、湖北、江苏、广东、山东、北京等地大
木质纤维素主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这3类大分子组成,其来源极为广泛且具有可再生性。碳源和氮源营养是食用菌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营养要求。碳源或氮源(包括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