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国华语文学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泰国的社会文化融合为一,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泰国华语文学语言正如一面铜镜,映照出语言变异的地域特色。本文以泰华文学语言中的特殊句式为研究对象,以近100万字的泰华文学语言为语料,通过分门别类地进行构式义项分析,旨在厘清泰华文学语言特殊句式的变异理据、特点与原因。
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泰国华语文学作品语言为研究主体,以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陆现代汉语文学语言为参照,将变异明显的典型特殊句式按照构式义项分类探究,同时结合认知图式将这种差异形式化,从而展现泰华文学作品中发生变异的“把”字句、“给”字句、“对”字句及其他特殊句式的生成机制,进一步揭示泰华作家的认知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考察泰国华语文学作品中特殊句式的语言特点并重点分析变异原因,特点和原因部分按照特殊句式变异的具体情况分门别类地探究。
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及意义、泰国华语文学作品句式变异和现代汉语特殊句式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泰国华语文学语言和特殊句式的范畴进行界定、概述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说明泰国华语文学和大陆现代汉语文学作品语言的语料来源。第一章详细探究泰国华语文学语言中特殊句式的构式义项分类。主要结合变异的实际情况,在明晰变异特殊句式的分类基准之后,按照构式义项分类探析“把”字句、“给”字句、“对”字句及其他特殊句式的变异现象,同时采用认知图式的方法形象地展现认知路径。第二章为中泰文学语言中特殊句式的对比分析。先将大陆现代汉语文学语言中相应特殊句式的基本句法和语义结构按照不同构式义项作详尽分析,以此为参照,再通过二者比较阐明泰华文学语言特殊句式变异的理据。第三章在前文的基础上对泰华文学语言中特殊句式变异的特点进行梳理。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状语、谓语、宾语三大部分:状语部分为介词混用;谓语部分为光杆动词作谓语和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混用;宾语部分为受事宾语缺位、前移或被压制和大量具体事物名词作与事宾语。第四章从语言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阐释泰华文学语言中特殊句式的变异原因。从语言内部看,一方面主要是受泰语语法无“把”字句、缺乏补充结构以及存在宾语省略和动词连用等语法层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受潮汕方言中某些介词的特殊用法的影响,且在实际交谈中有时会出现将行为支配的对象前置等情况。从语言外部看,首先,从言语会话角度而言,会话交际中的省力原则造成了宾语成分从缺现象;其次,从认知机制角度而言,泰华作家认知上不清楚某些特殊句式焦点的变化而改变了该句式的认知视点;最后,从社会文化角度而言,中国和泰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
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泰国华语文学作品语言为研究主体,以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陆现代汉语文学语言为参照,将变异明显的典型特殊句式按照构式义项分类探究,同时结合认知图式将这种差异形式化,从而展现泰华文学作品中发生变异的“把”字句、“给”字句、“对”字句及其他特殊句式的生成机制,进一步揭示泰华作家的认知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考察泰国华语文学作品中特殊句式的语言特点并重点分析变异原因,特点和原因部分按照特殊句式变异的具体情况分门别类地探究。
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及意义、泰国华语文学作品句式变异和现代汉语特殊句式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泰国华语文学语言和特殊句式的范畴进行界定、概述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说明泰国华语文学和大陆现代汉语文学作品语言的语料来源。第一章详细探究泰国华语文学语言中特殊句式的构式义项分类。主要结合变异的实际情况,在明晰变异特殊句式的分类基准之后,按照构式义项分类探析“把”字句、“给”字句、“对”字句及其他特殊句式的变异现象,同时采用认知图式的方法形象地展现认知路径。第二章为中泰文学语言中特殊句式的对比分析。先将大陆现代汉语文学语言中相应特殊句式的基本句法和语义结构按照不同构式义项作详尽分析,以此为参照,再通过二者比较阐明泰华文学语言特殊句式变异的理据。第三章在前文的基础上对泰华文学语言中特殊句式变异的特点进行梳理。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状语、谓语、宾语三大部分:状语部分为介词混用;谓语部分为光杆动词作谓语和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混用;宾语部分为受事宾语缺位、前移或被压制和大量具体事物名词作与事宾语。第四章从语言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阐释泰华文学语言中特殊句式的变异原因。从语言内部看,一方面主要是受泰语语法无“把”字句、缺乏补充结构以及存在宾语省略和动词连用等语法层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受潮汕方言中某些介词的特殊用法的影响,且在实际交谈中有时会出现将行为支配的对象前置等情况。从语言外部看,首先,从言语会话角度而言,会话交际中的省力原则造成了宾语成分从缺现象;其次,从认知机制角度而言,泰华作家认知上不清楚某些特殊句式焦点的变化而改变了该句式的认知视点;最后,从社会文化角度而言,中国和泰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