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构建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c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认同是一国保持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之重要基础。历史上,中国历代王朝与各少数民族之间有着频繁地互动和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交往交融,相互认同,逐步形成当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当前的研究来看,较少有文献系统地研究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构建问题。因此,考察历史上构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背后的内在理路和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关怀。本研究选取明清时期清水江下游地区少数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央王朝和清水江下游地区少数民族的二元互动关系作为基本的研究视角,力图探究该民族地区在国家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真实历程,并试图从具体的历史经验中抽绎出具有一般性的理论指导。明清时期,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中央和地方各自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推动各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背后内在的逻辑是什么?为了回答上述命题,本研究以国家认同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分析工具,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交叉使用了历史文献分析、理论分析和比较分析等其他分析方法。分析所使用的材料包括有关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各种正统的史志材料、民间文书、碑文石刻以及调研访谈等方面资料。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中央王朝在政治和文化上推动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构建的同时,少数民族自身亦在进行着相应的回应,正是二者之间的互动共同构建起该地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为实现本研究的论证,笔者将研究分三个部分来进行探讨,论文的主要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研究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绪论部分和第一章。绪论部分从阐释问题来源入手,论述该研究的选题来源及选题意义,对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作简要归纳,最后简述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关注的是传统中国语境下的国家观念和国家认同的本质内涵。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章,这部分的内容是本研究的核心,研究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构建的具体内容。其中,第二章论证了清水江下游地区在化外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民族习俗;第三章考察中央王朝推动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构建的具体方式,包括政治整合、文化整合两个层面。第四章考察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少数民族如何回应中央王朝的整合,如何在互动中构建起国家认同意识,重点关注该地区少数民族政治和文化上的观念转变和地方秩序重构。第三部分是研究的结论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结语两章。在这部分中,笔者试图对清水江下游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构建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一般性的理论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主题进行进一步地思考和延展。
其他文献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水肥管理不合理等问题,开展了同一滴头流量,不同氮肥浓度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利用点源入渗的方式,设置了滴头流量(0.3、0.5、0.7、0.9 L/h)和氮肥浓度(200、300、400、500 mg/L) 2个因素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0~2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基本不受氮肥浓度的影响,在20~4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与施氮浓度呈负相关。(2)氮
从现代企业风险的定义、种类及形成原因和现代企业风险的特征及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入手,在探究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及过程的基础上,评价了企业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
通过对大沽河流域常年水文状况,现有国、省控人工监测点位设置情况,污染源分布、污水处理厂、取水口、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分布及水利工程建设情况的调查,确定在大沽河上游、江
目的 观察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方法对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在现有条件下,改进配合医生最便捷、最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并与采用传统护理急救措施治疗的
章太炎曾经十分重视小农生产,在“商战”“物质救国”呼声高涨的清末时期,显得颇为另类。章氏也因此荣获了“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或“小农思想家”的雅号。但事实上,章太炎不
<正>教学目标:使学生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2.难点:用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小组讨论、投影仪
会议
研究目的:疲劳在运动训练中极为常见,如果运动员经常承受较大运动负荷而得不到恢复就会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疲劳,使机体运动能力下降,影响技术发挥和成绩提高。目前为了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