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汉语音韵学研究走上科学的道路并在清代结出累累硕果,顾炎武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顾炎武之音学成就集中体现在其《音学五书》中,而《音论》乃“五书”之旗帜,顾氏在该书中讨论了汉语音韵学上的十五个重大问题。本论文即对顾氏在此十五个问题上的观点展开研究,以期正确认识顾氏之音学思想,为人们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顾氏之音学成就提供参考。《音论·卷上》顾炎武考证了“韵”字出现的年代及其意义;梳理了韵书、韵谱沿革脉络。我们认为顾氏之考论虽有小的瑕疵,但皆“元元本本”,为后人树立了“欲审古音,必从《广韵》始”的思想,为后人以今音推古音提供了方便。《音论·卷中》顾炎武集中批判了“叶音说”。他以“古人韵缓,不烦改字”、“古诗无叶音”、“四声之始”与“古人四声一贯”为论据,彻底推翻了“叶音说”。其中“古人四声一贯”是该部分中顾氏最主要的一个观点,也是受后人非议最多的一个观点。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四声一贯”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古无四声说”或“叶音说”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所谓“古人四声一贯”,其核心意思是在古有韵之文中,四声可通押。顾氏的观点是符合实际的,只不过顾氏在表述这一意思时用了“一贯”这个词语,以至于被某些人误解成了“古无四声”。此外,在这部分中,顾氏还指出了近代入声在统系和收字上的错误,提出了入配阴声的观点。尽管顾氏的某些表述不够严谨、个别观点还值得进一步商榷,但顾氏“古诗无叶音”的主张以及他的入声观还是非常正确且极具启发性的。《音论·卷下》顾炎武表达了对转注、反切、读若的认识。顾氏的主要观点是:转注重在转声;先儒一字两声未必各义;反切源于中国古已有之的“二合音”;“读若”的价值在于依古“读若”音与今反切音之异来考求古音,并以古音正今音。其中顾氏对转注的认识虽不准确,但这样的认识以及“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都是与其“四声一贯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