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DWI评价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探讨新西兰大白兔急性化学性肾损害后肾功能变化与ADC值的相关性,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肾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急性肾衰竭模型15只,按注射甘油前与注射后的表现、尿量、血肌酐、尿素氮、MRI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情况将肾功能分为正常、急性损害及急性衰竭三个阶段,并在相应时间点抽血化验BUN、SCr。每阶段均进行MRI扫描,并测量b=100s/mm2,300s/mm2,500s/mm2,800s/mm2时双肾皮质和髓质的ADC值,同时每个阶段随机抽取一只进行病检。将所测得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UN、SCr值的差异与各b值下ADC值的差异;采用两因素相关性分析各b值下ADC值与BUN、SCr值的关联性,将P<0.05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50%甘油15ml/kg的剂量经家兔双后肢加压注射,于24h左右均成功建立了急性肾衰模型,且家兔肾功能损害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双肾皮、髓质ADC值呈下降趋势。各b值下肾功能正常阶段与肾损害及肾衰竭阶段双肾皮、髓质的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肾衰竭阶段ADC值较正常组明显下降。在b=100 s/mm2时急性肾损害与急性肾衰竭两个阶段之间的双肾皮、髓质的ADC值有一定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肾皮、髓质的ADC值下降与BUN、SCr值升高之间存在相关性,b值的大小对肾功能评价有一定的影响。在急性肾损害阶段,b=300s/mm2时,左、右肾髓质ADC值与SCr值无相关性,但双肾皮质的ADC值与相应阶段BUN值呈负相关,且P<0.05;在急性肾衰竭阶段,b=300s/mm2时,左肾髓质的ADC值与相应阶段BUN值无相关性,但左肾皮质的ADC值与相应阶段BUN值呈负相关,且P<0.05。b=100s/mm2,500s/mm2,800s/mm2时在急性肾损害及急性衰竭阶段双肾皮、髓质的ADC值的下降与BUN、SCr值升高呈负相关,随着b值增大,相关性更明显,说明ADC值可以作为肾功能状态评价指标,而且肾皮质较肾髓质更明显。结论:1.以50%的甘油15ml/kg的剂量经家兔双后肢加压注射可成功建立兔急性肾衰竭模型。2.DWI对肾功能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肾功能正常-损害-衰竭过程中双肾皮、髓质ADC值逐渐减小。3.在不同b值下双肾皮、髓质的ADC值在肾功能急性损害及肾衰阶段总体与BUN、SCr值升高水平呈负相关,以肾皮质明显,其相关性与b值的大小有关,b值越大相关性越明显。第二部分:基于螺旋CT技术虚拟尸检分析死因及死亡时间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探讨急性肾衰竭死亡与窒息死亡两种死亡模式下尸体影像学表现及其演变特点,评价基于螺旋CT虚拟尸检在死因分析及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50%甘油建立兔急性肾衰竭死亡模型12只,(勒颈)窒息建立兔死亡模型5只,分别组成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组(ARF组)和窒息死亡组(DZZ组)。将两组动物分别在死亡前与死后 0h(死亡立即)、6h、24h、48h、72h、96h、120h、144h、168h进行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将扫描数据送往ADW4.4工作站,分别测量两组家兔死后各时间点脑、肺、肝及肾组织CT值及相应平面面积并列表,数据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同一检查部位与检查时间点CT值的差异和面积差异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50%甘油15ml/kg的剂量经家兔双后肢加压注射诱使兔于72h~120h死于肾衰竭;勒颈窒息法可使兔子在2-3分钟内死亡。两组死亡模式下的脑、肺、肝及肾组织CT值及面积死亡后的各阶段变化不同,各具特征:DZZ组早期脑CT值的变化规律呈双峰样变化,后期相对升高;ARF组脑CT值先缓慢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然后下降,后期呈线性升高,且上升幅度大于DZZ组。两组脑CT值死亡前、死亡立即CT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脑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ZZ组相应层面脑组织面积在24h之前变化不明显,24h后呈缓慢下降趋势;ARF组相应层面脑组织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两组脑组织面积变化除了在72h及120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CT值先增大,均于96h减小,后期缓慢增大,但DZZ组增幅大于ARF组,两组在144h及168h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门层面面积均呈曲折性下降,但DZZ组下降幅度大于ARF组。两组面积在生前及48h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ZZ组在0h-8h时间段肝CT值降低,之后上升,于48h达峰值,然后下降;ARF组肝CT值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呈渐进性下降。两组在0h及144hCT值差异无统计学(P>0.05),其余时间点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F组相应层面肝脏面积先减小,于96h达谷值,然后小幅升高;DZZ组面积先减小,于72h达谷值,然后曲折性升高。两肝脏面积除了在120h、144h、168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F组肾脏CT值逐渐性增高;DZZ组肾脏CT值先降低,然后上升。两组肾CT值在死前、0h、96h、120h及144h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CT值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肾门层面面积都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性减小,两组在死亡前、8h及48h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肾衰竭和窒息死因下的脑、肺、肝及肾组织CT值的变化在死亡前与死亡后各具演变特征。2.通过这两种死亡模型下脑、肺、肝及肾组织CT值及面积变化特点及拟合趋势图可以进行死因分析与死亡时间推断。3.基于螺旋CT虚拟尸检在分析与推断死因及死亡时间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