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自从上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诊室血压分级标准以来,高血压处理指南均以诊室血压为基础来判断血压水平。对动态血压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有关动态血压诊断标准的探讨目前已有大规模研究,但对动态血压分级的研究却很少,至少国内还没有相关研究。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血压分级越高,靶器官损害越严重。同样,这些研究的数据均是基于诊室血压分级标准,而动态血压分级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的研究现阶段则没有。目的对初诊未治疗、无明确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分级并分析其靶器官损害,为临床应用动态血压指导降压药物的使用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对象和方法本研究纳入了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科门诊的初诊高血压患者513例作为研究组,200例血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入选前均未服用过任何抗高血压药物或者停药3个月以上,年龄范围35~64岁,其中男性319例,女性194例。对照组性别、年龄范围等一般情况与研究组相匹配。研究组入选前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病和明确心血管疾病。使用线性回归分析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的相关性,从而获得动态血压分级标准。然后,运用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评估患者早期肾脏受损的程度;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合动态血压分级标准比较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严重程度。最后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血糖和血压等相关参数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结果(1)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的相关性,计算出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其中24小时、白昼和夜间收缩压与诊室收缩压之间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52、0.735、0.759;而24小时、白昼和夜间舒张压和诊室舒张压之间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698、0.716、0.666。将诊室血压分级标准代入其方程后获得动态血压分级标准,1级高血压动态血压分级标准为:24小时血压126/81mmHg、白昼血压131/84mmHg、夜间血压117/74mmHg;2级高血压动态血压分级标准为:24小时血压141/88mmHg、白昼血压146/91mmHg、夜间血压133/81mmHg;3级高血压动态血压分级标准为:24小时血压157/95mmHg、白昼血压160/98mmHg、夜间血压148/87mmHg。与男性动态血压分级标准相比较,女性动态血压分级标准要低1~3mmHg。(2)随着动态血压分级的升高,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检出率由12.1%上升到47.6%;左室肥厚检出率也随着动态血压分级的升高而增加,3级高血压患者甚至高达63.4%;不同动态血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检出率均较高,明显高于正常人群。(3)高血压病程、尿酸、诊室收缩压和白昼舒张压是尿微量白蛋白的独立危险因素(β>0, OR>1);而夜间血压下降率是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的保护因素(β<0, OR<1)。(4)血糖、诊室脉压和夜间收缩压是左室肥厚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β>0, OR>1)。(5)年龄是颈动脉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β>0, OR>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动脉硬化发生的保护因素(β<0, OR<1)。结论本研究为初诊未治疗、无明确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分级提供了一个参考值。随着动态血压分级的增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