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博卡病毒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motombo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博卡病毒(PBo V)最早于2009年在瑞典被发现,迄今为止,对于其传播方式,侵染机制,及其基因组功能都不甚明了,但是世界各国学者在进行该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该病毒在PMWS患猪中阳性率较高。另外还有学者提出猪博卡病毒可能与呼吸道疾病病原共感染机体。目前大多认为其基因组编码3个开放阅读框(ORF)分别对应非结构蛋白NS1、抗原蛋白VP、和非结构蛋白NP1,VP蛋白为猪博卡病毒主要的抗原蛋白,但变异性较高,非结构蛋白NP1,编码一个相对保守且高度磷酸化的非结构性蛋白质。目前世界各国对该病毒的检测也仅仅局限于一些不成熟的PCR检测方法,并无血清学检测方法的问世,因而有效的血清学诊断方法的研究迫在眉睫,本研究成功的在河北地区病猪体内提取出猪博卡病毒基因,分别对NP1基因和VP2基因进行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的预测分析,并对保守的NP1基因和截短的相对保守的VP2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分别将纯化的NP1蛋白和VP2截短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经过优化条件和相对比较建立了快速检测猪博卡病毒病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根据NCBI系统中Gen Bank已发表的猪博卡病毒NP1和VP2基因序列,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采用降落PCR技术扩增NP1基因和截短的VP2基因序列,克隆后进行测序,测序正确后进行克隆载体与加酶切位点的目的片段的连接转化,并分别将质粒命名为PMD-NP1和PMD-VP2。对重组质粒PMD-NP1和PMD-VP2进行双酶切得到带酶切位点的NP1基因和截短的VP2基因并将其与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连接,构建表达质粒p ET32a-NP1和p ET32a-VP2。经IPTG诱导后SDS-PAGE电泳可分别检测到分子质量约为44ku和35 ku的蛋白,与预期的蛋白分子量大小基本一致,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上清中,同时在包涵体中也大量存在。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上带有的His标签对p ET32a-NP1和p ET32a-VP2重组蛋白进行纯化,纯化蛋白经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与PBOV阳性血清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表明分子质量约43 ku和37 ku的蛋白即为目的蛋白。以纯化的两种重组蛋白分别作为包被抗原,通过对各自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检测PBo V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比较两种ELISA检测方法。优化结果显示,以NP1蛋白为包被抗原的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4μg/m L;封闭液为2%的明胶工作液;阴阳性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80,二抗的最佳稀释度为1∶1000,底物显色时间为10 min。该方法与CSFV、PRRSV、PPV、PCV2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CV)均值都小于10%,而以VP2蛋白为包被抗原的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2μg/m L;封闭液为2%的明胶工作液;阴阳性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80,酶标抗体最佳稀释度为1∶1000,底物显色时间为15 min。该方法与CSFV、PRRSV、PPV、PCV2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批内重复性试验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CV)均小于10%,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同时通过比较发现以NP1蛋白为包被抗原的ELISA方法比以VP2蛋白为包被抗原的ELISA方法检出率高。
其他文献
安全、高效和创新型兽药的研发是动物疾病防治的有效手段和根本出路,同时是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的有效途径。针对动物专用高效抗菌药物的巨大临床需求,我们设计合成并筛选出了两
江苏启东海水混养脊尾白虾与三疣梭子蟹发生“肌肉白化病”。本文首先利用三种显微技术对病原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分析,初步确定其为两种不同微孢子虫,然后利用微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