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扶正解毒祛瘀法对大肠癌术后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 方法:本项目选取观察对象为大肠癌患者50例,在严格控制纳入标准的基础上,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扶正解毒祛瘀方内服配合化疗)和对照组(单纯化疗),每组25例。在治疗前后,评价患者的体重、Karnofsky评分、呕吐和腹泻次数、口腔黏膜炎情况等临床症状及血清肿瘤标记物、肝肾功能及外周血象等实验室指标。同时以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为体外实验对象,分为细胞对照组、不同剂量浓度的中药组、不同剂量浓度的奥沙利铂组及不同剂量配比的中药与奥沙利铂联用组。显微镜下观察各组 HT-29细胞形态变化及应用M T T法检测细胞活力以明确各种干预方法对HT-2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最后以SPF级BALB/c雄性裸鼠制备移植瘤模型。建模成功后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中药组,奥沙利铂组,中药与奥沙利铂合用组。另附8只正常无瘤裸鼠为正常对照组。中药组采用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5天,每次给药前称量裸鼠体重;奥沙利铂组采用腹腔注射给药,于实验开始给药一次。给药期间注意观察裸鼠饮食及体重,每2天测量肿瘤大小。末次给药24h后,将各处理组裸鼠摘除眼球采血,肝素抗凝后以全血检测血常规,分离血浆检测肝肾功能。采血后,颈椎脱白处死裸鼠,立即完整剥离瘤块,称量离体瘤块重量,计算各组平均瘤重及抑瘤率。 结果:本研究观察的5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男性14例和女性11例,对照组男性12例和女性13例。平均年龄略偏于中年化,以40?55岁居多。肿瘤原发部位以结肠多见,病理类型以腺癌多见,T N M分期以III多见。两组患者在入组前均衡性较好,在性别、年龄、原发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及TNM分期等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①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体重较治疗前均略微降低,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体重影响无明显差异。②治疗后,治疗组的KPS评分较治疗前略有提高,对照组则略有降低,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KPS评分有差异。③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体内血清肿瘤标记物C E A的含量均明显降低。④两种治疗方案在骨髓抑制情况和肝肾损伤两方面差异不明显。⑤呕吐、腹泻及口腔黏膜炎分级量表统计分析,发现中药内服辅助化疗治疗后,呕吐、腹泻及口腔黏膜炎症状明显缓解。对照组患者接受化疗后呕吐、腹泻及口腔黏膜炎症状明显加重。体外细胞实验研究共涉及两方面内容:①在扶正方及奥沙利铂对HT-29细胞有杀伤作用,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②在扶正方对奥沙利铂的增效实验中,与奥沙利铂单用组相比,在测定的浓度范围内,作用24h、48h、72 h时扶正方提取物两个浓度均能增加该药对HT-29细胞的生长的抑制作用,尤其以作用48 h效果最好。综合3个时间点的结果发现,扶正方剂量为1mg/ml较2mg/ml抑瘤效果佳。同时,根据计算增效系数,发现在奥沙利铂低剂量时联合扶正方时增效作用明显。体内动物实验研究共涉及三方面内容:①在昆明鼠急性毒性实验中,扶正方和奥沙利铂在某些浓度范围内对昆明鼠表现出明显的毒性作用,且随着剂量升高昆明鼠的死亡率也在增加。②扶正方增加奥沙利铂对CT-26荷瘤小鼠的抑瘤预实验中,给药期间各组小鼠耐受性良好,未出现不良反应,各组小鼠体重缓慢增长并与对荷瘤照组有显著差异,扶正方与奥沙利铂合用时,其抑瘤率较同等剂量的奥沙利铂单独使用时明显增强,且随其剂量增加抑瘤效果增强。与荷瘤对照组相比,50g生药/kg的扶正方与10mg/kg的奥沙利铂合用时抑瘤作用较强,为后续HT-29裸鼠实验奠定基础。③扶正方增加奥沙利铂对HT-29荷瘤裸鼠抑瘤实验中,给药期间各组裸鼠耐受性良好,未出现不良反应,各组裸鼠体重缓慢增长并与对荷瘤照组有显著差异,扶正方与10mg/kg的奥沙利铂合用组较单用组抑瘤作用明显增强,其协同作用明显,基本与扶正方增加奥沙利铂对CT-26荷瘤小鼠的抑瘤预实验结果一致。 结论: ①临床观察方面:治疗组在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患者在体力、贫血、呕吐、腹泻及口腔黏膜炎等多方面症状明显改善。扶正方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周期及控制病情的发展等多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体现出中药辅助化疗“增效减毒”的优势。 ②科研实验方面:在HT-29细胞实验及动物移植瘤模型中发现,扶正方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但效果不佳,当其与奥沙利铂联合用药时,可增加奥沙利铂的抗癌作用,同时减轻其毒副作用。因增强了奥沙利铂的抗癌作用,其治疗量可减少,从而更进一步降低毒副作用,为临床用药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