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经历了思想解放的狂欢,也遭遇了后现代主义的虚无。很多人从忌讳谈论死亡到热衷讨论死亡,以至于神圣化“诗人之死”。再到如今,我们忽视甚至躲避人生价值意义的追问。在经济全球化、追求利益化、阅读碎片化的时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崛起的诗人,有的早已离世,有的也已搁笔。但曾于20世纪80年代以长诗《诺日朗》轰动诗坛的杨炼,30多年来却笔耕不辍,如今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虽然旅居世界各地20余年,其仍坚持中文诗歌创作,对世界、历史和生命持续追问。但学界对其诗歌书写的研究远远不够。在这些背景下,本文选取并研究杨炼诗歌的死亡书写,继而探索其背后的死亡意识,有利于我们追问生命个体的人生价值乃至民族秉性。本文集中探讨诗人杨炼在诗作中怎样书写死亡,为什么书写死亡,书写死亡有什么样的意义,试图回答“作为一位诗人甚至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本文在结合杨诗艺术形式分析的基础上,以杨炼所有诗歌作品为研究对象,兼以其散文和文论进行内证,辅以对杨炼的深度访谈,探讨杨诗中的死亡书写,力图重新发掘其诗歌语言、诗歌意象以及结构形式背后的真正意蕴,并且探究其痴迷于死亡书写背后的影响因素,从而解开其强大创作生命力的缘由。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章节。
第一章从汉字、句式及诗歌形式集中探讨杨诗语言的深度。该章节详尽分析杨诗中不同词性的用词特点,挖掘杨诗中的汉字现象学、考古学及声音美学向度,剖析其无人称句式,揭示杨诗重要的诗歌结构形式,从而梳理杨诗语言的深度和其死亡书写及死亡意识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主要选取肉、雪和鸟三个意象,分析杨诗的死亡意象。通过梳理此三个意象从基本意义不断进行变形的过程,发现此三个意象都表现了死亡之境,反映了杨诗死亡的不同面向和层次:“肉”张扬的是濒临死亡时的生命极端时刻,“雪”彰显的是死亡的无限和普遍轮回,“鸟”突显死亡的赤裸和触目惊心,同时更穿越了生死之对立。
第三章主要从“取消时间”“幻象空间”及“同心圆”此三方面阐述杨诗的死亡时空,并对三者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进行论述。
第四章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杨诗的死亡书写进行探源。其一是现实处境的拷问。杨诗的死亡书写承载着母亲之死的含义和含量,也包含着诗人对众多死亡事件的记忆,对历史和社会现实处境的反思。其二是杨炼诗歌的自觉追求。其死亡书写与其个人诗歌谱系相贯穿。杨炼以屈原为精神之父,持之不懈地全方位追问,将追问的极限指向个人内心;继而通过铆定于充满鬼魂和死亡意味般的诗意境界,如但丁《神曲》“地狱”篇所呈现的,不断摸索个人内部的黑暗。其三是杨炼向死而生的信念。面对必死和将死的状态,杨炼思考如何度过这一生的问题。杨炼的“向死而生”具有强烈的存在主义色彩,如海德格尔强调的“畏”死而生,以死亡视角“筹划”生。
本文在结合杨诗艺术形式分析的基础上,以杨炼所有诗歌作品为研究对象,兼以其散文和文论进行内证,辅以对杨炼的深度访谈,探讨杨诗中的死亡书写,力图重新发掘其诗歌语言、诗歌意象以及结构形式背后的真正意蕴,并且探究其痴迷于死亡书写背后的影响因素,从而解开其强大创作生命力的缘由。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章节。
第一章从汉字、句式及诗歌形式集中探讨杨诗语言的深度。该章节详尽分析杨诗中不同词性的用词特点,挖掘杨诗中的汉字现象学、考古学及声音美学向度,剖析其无人称句式,揭示杨诗重要的诗歌结构形式,从而梳理杨诗语言的深度和其死亡书写及死亡意识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主要选取肉、雪和鸟三个意象,分析杨诗的死亡意象。通过梳理此三个意象从基本意义不断进行变形的过程,发现此三个意象都表现了死亡之境,反映了杨诗死亡的不同面向和层次:“肉”张扬的是濒临死亡时的生命极端时刻,“雪”彰显的是死亡的无限和普遍轮回,“鸟”突显死亡的赤裸和触目惊心,同时更穿越了生死之对立。
第三章主要从“取消时间”“幻象空间”及“同心圆”此三方面阐述杨诗的死亡时空,并对三者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进行论述。
第四章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杨诗的死亡书写进行探源。其一是现实处境的拷问。杨诗的死亡书写承载着母亲之死的含义和含量,也包含着诗人对众多死亡事件的记忆,对历史和社会现实处境的反思。其二是杨炼诗歌的自觉追求。其死亡书写与其个人诗歌谱系相贯穿。杨炼以屈原为精神之父,持之不懈地全方位追问,将追问的极限指向个人内心;继而通过铆定于充满鬼魂和死亡意味般的诗意境界,如但丁《神曲》“地狱”篇所呈现的,不断摸索个人内部的黑暗。其三是杨炼向死而生的信念。面对必死和将死的状态,杨炼思考如何度过这一生的问题。杨炼的“向死而生”具有强烈的存在主义色彩,如海德格尔强调的“畏”死而生,以死亡视角“筹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