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炼诗歌的死亡书写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经历了思想解放的狂欢,也遭遇了后现代主义的虚无。很多人从忌讳谈论死亡到热衷讨论死亡,以至于神圣化“诗人之死”。再到如今,我们忽视甚至躲避人生价值意义的追问。在经济全球化、追求利益化、阅读碎片化的时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崛起的诗人,有的早已离世,有的也已搁笔。但曾于20世纪80年代以长诗《诺日朗》轰动诗坛的杨炼,30多年来却笔耕不辍,如今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虽然旅居世界各地20余年,其仍坚持中文诗歌创作,对世界、历史和生命持续追问。但学界对其诗歌书写的研究远远不够。在这些背景下,本文选取并研究杨炼诗歌的死亡书写,继而探索其背后的死亡意识,有利于我们追问生命个体的人生价值乃至民族秉性。本文集中探讨诗人杨炼在诗作中怎样书写死亡,为什么书写死亡,书写死亡有什么样的意义,试图回答“作为一位诗人甚至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本文在结合杨诗艺术形式分析的基础上,以杨炼所有诗歌作品为研究对象,兼以其散文和文论进行内证,辅以对杨炼的深度访谈,探讨杨诗中的死亡书写,力图重新发掘其诗歌语言、诗歌意象以及结构形式背后的真正意蕴,并且探究其痴迷于死亡书写背后的影响因素,从而解开其强大创作生命力的缘由。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章节。
  第一章从汉字、句式及诗歌形式集中探讨杨诗语言的深度。该章节详尽分析杨诗中不同词性的用词特点,挖掘杨诗中的汉字现象学、考古学及声音美学向度,剖析其无人称句式,揭示杨诗重要的诗歌结构形式,从而梳理杨诗语言的深度和其死亡书写及死亡意识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主要选取肉、雪和鸟三个意象,分析杨诗的死亡意象。通过梳理此三个意象从基本意义不断进行变形的过程,发现此三个意象都表现了死亡之境,反映了杨诗死亡的不同面向和层次:“肉”张扬的是濒临死亡时的生命极端时刻,“雪”彰显的是死亡的无限和普遍轮回,“鸟”突显死亡的赤裸和触目惊心,同时更穿越了生死之对立。
  第三章主要从“取消时间”“幻象空间”及“同心圆”此三方面阐述杨诗的死亡时空,并对三者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进行论述。
  第四章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杨诗的死亡书写进行探源。其一是现实处境的拷问。杨诗的死亡书写承载着母亲之死的含义和含量,也包含着诗人对众多死亡事件的记忆,对历史和社会现实处境的反思。其二是杨炼诗歌的自觉追求。其死亡书写与其个人诗歌谱系相贯穿。杨炼以屈原为精神之父,持之不懈地全方位追问,将追问的极限指向个人内心;继而通过铆定于充满鬼魂和死亡意味般的诗意境界,如但丁《神曲》“地狱”篇所呈现的,不断摸索个人内部的黑暗。其三是杨炼向死而生的信念。面对必死和将死的状态,杨炼思考如何度过这一生的问题。杨炼的“向死而生”具有强烈的存在主义色彩,如海德格尔强调的“畏”死而生,以死亡视角“筹划”生。
其他文献
学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与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联系较为密切的课程。高校师生典型案例是从不同知识背景、人生阅历和认知水平的大学师生实际生活中选取的案例,它集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成长诉求。因此,将高校师生典型作为《基础》课案例教学的素材,可以使教学更贴近于学生,从而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案例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选取什么样的案例以及如何将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This research thesis examin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energy landscape,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Arab Uprisings for oil and global oil market.Not only are oil prices cyclical, but the geopolitics o
学位
《四声篇海》是金代韩孝彦、韩道昭父子编撰而成的一部大型字书,由于其收字巨多,后世大型字书编纂,大多参考与援引过。《篇海》系字书是指以《四声篇海》为基础,在体例、收字、释义等方面有继承和发展的一系列字书,包括《四声篇海》《详校篇海》《篇海类编》《海篇直音》等。我们在翻检《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时发现其形、音、义中多有引用《篇海》系书,但引文中有不同程度的讹误。这种讹误当分为两种:其一,《汉语大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