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艺术家纷纷踏入西藏、青海、甘肃等藏族聚居地区,对那里的风景和人物进行描绘。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董希文、赵友萍、吴冠中、朱乃正等艺术家试图通过藏族题材探索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在艺术风格上做过一定的探索,但当时藏族题材更多表现为大众所能接受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从油画语言、形式、风格等方面来说,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主要从油画语言本身出发,探寻20世纪80年代藏族题材油画的艺术语言、形式、风格等。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家思想进一步解放,更多西方现代派艺术进入国内,艺术家放弃了苏联美术模式,寻求更多样化的艺术方向。在批判与反思文革美术的过程中,亦褪去了以往的“红光亮”与“假大空”,艺术家开始关注人性以及对油画语言的探索。所以20世纪80年代的藏族题材油画作品表现风格多样,艺术语言丰富,这一阶段地探寻无疑奠定了 20世纪90年代及之后藏族题材油画发展的多样性。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介绍了 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背景与藏族题材油画的发展。第三与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这两章根据画家不同的艺术语言与形式风格,将20世纪80年代的藏族题材油画创作进行分类研究,分为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两大类。在这两大类中,通过对艺术家不同性格、师承、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对代表性画家进行个案研究。不管是对写实主义还是表现主义的探索,在批判与反思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情况下,艺术家积极地解决中国油画存在的问题,这种研究是有意义的。在对写实主义的探索中,陈丹青、艾轩、潘世勋分别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描绘藏族同胞,拓宽了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张晓刚、周春芽则吸收印象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无疑丰富了藏族题材油画的表现方式。最后一章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与现代思潮对绘画的影响两方面入手,从而对当代藏族题材油画创作进行现状分析与反思。在这一章中,强调了在消费时代写生的重要性,即写生可以为当代藏族题材油画发展注入活力。与此同时,也谈到当代藏族题材油画受市场经济、机械图像与消费文化等影响后所产生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的藏族题材油画作品,不仅仅提供了绘画的题材,更多体现出艺术家对艺术、社会、生活的追求态度。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艺术视角领略青藏高原的雄伟壮阔和藏民族顽强、淳朴的精神面貌,同样也有助于我们对当代藏族题材油画创作在消费时代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在消费时代下,艺术呈现出商品化、市场化,精神的缺失与人性的淡漠是主要的原因,所以我们应该再一次探寻20世纪80年代藏族题材油画的历程,在探寻中找回当代艺术缺失的人性与精神性,在批判与反思中,重建当代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价值体系与审美体系。我们也应该像20世纪80年代艺术家一般,积极探寻合适的艺术风格,以真挚的情感去表现藏族同胞,探索出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出更加富有当代艺术特色的藏族题材油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