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2000年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必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增加,社保基金中医疗支出、养老支出逐渐上升,社会负担加重;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进一步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产生多大负担,主要取决于老年人口选择何时退休。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个人在劳动市场上的表现由人力资本决定,而健康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已得到广泛认可。由于老年人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其健康状况逐渐成为从事各项活动的限制因素。因此,研究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对其劳动供给的影响,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已有文献和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年和2013年全国调查数据,研究了健康冲击对我国45岁以上中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为了克服健康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利用面板数据的优势,将基期的劳动参与情况、健康状况和健康行为作为控制变量加入到模型中,保证了健康冲击的严格外生性。另外,考虑到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体制,本文从城乡对比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不同制度下人们受到健康冲击时的劳动供给行为,对于弥补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做出了一定贡献。研究表明:(1)健康冲击对中老年劳动参与具有显著影响,受到健康冲击使中老年劳动参与率下降5.7个百分点。健康冲击对非农户口中老年的影响大于对农业户口中老年的影响。(2)长期健康状况对非农户口中老年劳动参与影响不显著,但对农业户口中老年影响显著,较差的长期健康状况使农业户口中老年劳动参与率下降4.7个百分点。(3)健康冲击对非农户口中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主要来自60岁以下的中老年,而对农业户口中老年的影响主要来自60岁以上的中老年。这表明的问题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而退休制度限制了城镇中老年人劳动供给。(4)当受教育程度提高后,健康冲击对60岁以上非农户口中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由不显著变得显著,对60岁以上农业户口中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由显著变得不显著,即教育出现了滞后的回报作用,使60岁以上的中老年突破了制度的限制。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提高中老年的健康水平;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延长法定退休年龄,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加强老年教育,提高中老年人力资本水平等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