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蕈样肉芽肿(MF)是最常见的皮肤淋巴瘤,约占皮肤T淋巴瘤的50%。MF区别于其他类型皮肤淋巴瘤的一个最显著特征,是其具有相对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即临床表现为斑片乃至斑块的皮损进展极其缓慢,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不等。然而,一旦出现进展期皮损如斑块或肿瘤,则显示显著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包括累及外周血、淋巴结或内脏器官。探寻一种能够预判MF生物学行为转化的标志物,对MF的临床管理和治疗选择极其重要。IL-13作为Th2相关细胞因子,可以直接促进肿瘤增殖和/或协同抑制肿瘤免疫监视的作用;而其受体IL-13Rα1及IL-13Rα2是一种新近发现的血源性受体家族成员之一,与IL-13具有相对高度专一的亲和力,有待成为特异性的、有前途的肿瘤基因治疗靶点。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分析不同时期MF患者皮损中IL-13及其受体的表达,以期为MF生物学行为转化与进展提供一种新的标记和候选的分子治疗靶点。方法收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2010年1月-2016年3月经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或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确诊的MF石蜡组织标本34例,根据TNM分期分为ⅠA期5例,ⅠB期9例,ⅡA期17例和ⅡB期3例。另外选择正常皮肤组织10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IL-13、IL-13Rα1及IL-13Rα2的表达。另外,应用MTS法检测加入不同浓度IL-13后MF细胞株Hut-102细胞的吸光度值,分析IL-13对Hut-102细胞的增殖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加入IL-13后Hut-102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IL-13、IL-13Rα1和IL-13Rα2表达于各期MF皮损组织的异型淋巴样细胞和亲表皮性淋巴样细胞,尤其IL-13Rα2几乎高表达于所有的MF皮损组织。正常皮肤组织及淋巴细胞均不表达IL-13及其受体。随着MF病程的进展,皮损组织IL-13及其受体表达率升高。Ⅰ期MF皮损IL-13、IL-13Rα1及IL-13Rα2的表达率均显著低于Ⅱ期MF皮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Ⅱ期MF皮损IL-13的表达率分别为10.00±3.14、27.50±11.00,P<0.05;Ⅰ、Ⅱ期MF皮损IL-13Rα1的表达率分别为21.43±6.88、39.45±9.43,P<0.05;Ⅰ、Ⅱ期MF皮损IL-13Rα2的表达率分别为31.14±6.38、44.40±11.15,P<0.05),但在ⅠA期与ⅠB期之间以及ⅡA期与ⅡB期之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13对体外培养的Hut-102细胞有明显的增殖促进作用,且会随着剂量的增大产生的促进作用增强。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50ng/ml浓度以上的IL-13均可使Hut-102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位与S期的细胞比例增多,而对G2/M期无明显影响。结论IL-13及其受体尤其是IL-13Rα2,有期成为MF早期诊断和生物学行为预判的标志物。IL-13对体外培养的Hut-102细胞有促进增殖的作用,能使促进其尽快从G0/G1期进入S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