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后厝山史前石器制造场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bin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东闽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区系,该地区早期古文化的发展序列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对各个时期以陶器为主要载体的文化内涵已经有了充分认识。但由于材料和方法的局限,在已有的研究中仅仅把石器作为分期编年和辨析文化因素的标尺,而对石器生产技术和与之相关的生产组织的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与石器生产在史前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称的。   2010年10至11月,厦门大学历史系和漳州市文管办联合组队对福建长泰后厝山等四处遗址进行了大面积发掘,并对遗址所在的龙津溪流域展开专题调查,在各个遗址中均发现了大量石片、石核及石锛残次品等生产遗存。这些考古工作揭示出后厝山这处粤东闽南地区前所未见的大规模石器制造场,以及同时期龙津溪中游诸遗址石器生产的普遍性。本文是对这批材料进行初步整理的成果,主要是对石器工艺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研究,力图从石制品中提取有关社会生产、资源开发和社会组织结构等深层次信息。   根据与石制品共存的陶片的分析,后厝山遗存属于鸟仑尾类型和浮滨文化范畴,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商至西周早期。后厝山石器工业的产品以磨制石锛为主,却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打制技术,从采办石料、石核剥片到工具加工等各个环节均体现出鲜明的工艺特色。与后厝山内涵相同的石器制造场在龙津溪中游的密集成群分布,既体现出人与自然资源的互动关系,又反映了以对外交换为目的、独立而分散的手工业生产方式。  
其他文献
魏禧(1624-1680),江西赣州府宁都县人,是清初重要士人群体“易堂九子”中的核心人物。他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正与清朝统治建立的过程相始终。崇祯甲申之变后,魏禧与易堂诸
巴、楚两国是东周时期南方的两个重要诸侯国,两国地理位置毗邻,交往频繁。随着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巴国逐渐退入峡江地区,楚国则不断西进,将势力向峡江地区拓展。在两国和两族间的
家规家训又称族训、家戒、家法,或者家法族规等。家规家训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家长制社会中家长教育子女后代的家庭准则,家庭成员处理家族事务的主要标准,在家族内部扮演着“
明代驿站的衰落主要不在于明代政治的腐败,而在于明代驿递需求日益旺盛与供给日趋不足之间的矛盾。   肇建于明初的驿递体系基本能够满足明初政治经济状况的需要,但是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