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类”词语数量众多,在汉语词汇系统中举足轻重。受汉民族文化长期影响,“建筑类”词语被赋予了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反映着民族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及思维模式。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是连接语言和文化的纽带,文化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建筑类”词语作为文化词语中的一类,必须受到足够重视,“建筑类”词语教学是建筑词语和建筑文化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有着不同于汉民族的文化背景,对文化含义丰富的建筑类词语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也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建筑类”词语进行研究,以便教学的实施。本文绪论部分对论文的选题理由及写作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本文所要研究的“建筑类”词语做了界定,分析了“建筑类”词语的研究现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进行了说明,最后对本文的语料来源进行了说明。第一章从“建筑类”词语的本义入手,探究了“建筑类”词语的起源,对“建筑类”词语造字之初的词义做了解析。根据“建筑类”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将其分为含建筑义和含引申义两类,并从引申义的角度对中国建筑文化做了简要概述,认为“建筑类”词语的引申义和词语背后的民族文化密切关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文化制度和民族心理两方面对“建筑类”词语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第二章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建筑类”词语,首先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建筑类”词语进行统计,得出结论:从甲级词到丁级词,词汇数量逐层递增难度逐层加大,丙级词和丁级词中出现了“门当户对”、“走后门”等熟语。对教材中出现的含引申义的建筑类词语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教材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成语、惯用语以及有借代含义的“建筑类”词语。结合教材及留学生的使用情况对古今意义差别明显的“建筑类”词语做了分析,得出留学生多使用这类词语的今义。最后基于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分析了留学生对“建筑类”词语的习得情况,得出留学生对单一建筑义的词语比较容易习得,对含引申义的“建筑类”词语难以准确习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为了使语言更丰富,会尝试使用“建筑类”词语,但使用正确率不高。教材中出现的“建筑类”词语在语料库中检索不到,如“空中楼阁”,说明学生避免使用。汉字文化圈的学生使用“建筑类”词语引申义较多,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很少使用“建筑类”词语的引申义进行表达。第三章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留学生的习得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原则,分别为词汇教学应重视文化引导、词汇教学应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词汇教学要注重与时俱进,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分别为直观教学法、文化联想教学法、归类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法。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建筑类”词语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通过语料搜集分析总结出学生的习得情况,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还注重将词语研究与文化背景相结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最终能使学生成功进行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