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扎染是我国传统手工印染技艺之一,在我国历史悠久,扎染文化源远流长。从史料记载中可知,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已经熟练掌握了染缬技术,其普及和运用也非常广泛;隋唐时期,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丝织品的大量加工生产,使得整个印染行业繁荣发展,当然也带来了扎染的成熟。宋代时期,因为扎染的制作成本昂贵,经常采用华贵的丝绸制品,而且耗费的人力也超乎想象,因此被朝廷禁止。幸运的是,民间流传仍未断线,广大农村仍保留了这一传统的染色工艺,直至现代,在江苏、云南、四川等地仍然可见,并逐渐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风格。改革开放以后,因日本服饰加工的需要,南通扎染把握了这一商机,把它作为当地的特色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保护和传承,成功实现了扎染工艺的复活、振兴、繁荣之路。南通扎染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开启了新的工艺传承模式,在沿海地区具有代表性,所以对其保护研究,实有必要。本论文主要以南通地区扎染技艺为研究对象,在南通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下,总结其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其扎技艺和染技艺的演变,以及传统到现代的转化。根据南通扎染的现状、优势与不足,考虑其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和相应措施,并将其与云南、日本扎染技艺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突出南通扎染的特点。最后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提倡将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协调多方力量共同促进扎染的保护与传承。在对扎染技艺进行保护时,除了协调好政府、传承人、科研机构,大众等多方力量共同保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还需借助产业化的生产,拓宽扎染产品的适应市场;在染色方面和产品发展上需要广开思路,在扎结方式上也要大胆创新。让更多普通大众投身于其中,共同为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