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木瓜环斑病毒病(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一直是威胁番木瓜种植业发展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柱状内含体蛋白(Cylindrical inclusion protein,CI)做为PRSV重要的功能蛋白之一,具有RNA解旋酶的活性,并参与病毒粒子在细胞中的运动、病毒粒子的复制和病毒侵染症状的产生等多个过程。CI的多功能性预示着它与寄主植物编码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在病毒致病与植物防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是在前期成功构建PRSV诱导的番木瓜cDNA文库的基础上,应用不依赖转录激活机制的胞质酵母双杂交系统—Sos恢复系统(Sos recruitment system,SRS)来寻找与PRSV的CI蛋白互作的寄主蛋白因子,在此基础上探求PRSV与寄主相互作用的机制。本实验以PRSV海南分离物总RNA为模板,克隆出CI基因,并成功构建了可应用与Sos恢复系统的诱饵载体pSOS-CI。应用醋酸锂法将诱饵质粒pSOS-CI转化温敏突变型酵母细胞cdc25H(α)。通过营养缺陷和温度敏感筛选,验证了CI可以在cdc25H(α)中表达,但不具有自激活作用,因而可作为诱饵蛋白筛选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经过Sos恢复系统初步筛选,共获得2个候选的互作寄主蛋白,同源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其中一个蛋白与叶绿体延伸因子Tu(Elongation factor Tu,EF-Tu)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同源性;而另一个为未知蛋白。再将候选寄主蛋白EF-Tu基因的文库质粒和诱饵质粒进行回转和自激活验证,结果可以判定候选番木瓜蛋白EF-Tu在酵母细胞中可以与PRSV诱饵蛋白CI相互作用。通过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并结合PCR等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EF-Tu的全长序列。分析显示,各不同物种间EF-Tu的相似性较高,其蛋白质同源相似率在70%左右。其序列3’端较保守,5’端差异性较大。本研究初步获得了PRSV的CI蛋白互作寄主蛋白EF-Tu。为进一步阐明PRSV-番木瓜寄主互作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CI-EF-Tu的互作情况与PRSV寄主范围相关,为PRSV寄主范围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为通过转基因方法抑制或过量表达突变关键位点的寄主因子,阻断关键因子互作获得抗病植株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为防治PRSV的的抗病毒新策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但是EF-Tu基因是否为PRSV的寄主专一因子还需要进一步通过试验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