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当前我国经性途径传播感染HIV的人群中以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为主,这类人群也是HIV感染的高危人群和桥梁人群。经过30多年的努力,HIV感染者能够得到较好的抗病毒治疗,但2017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仍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感染者不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即大约940万人不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在WHO提出2020年实现“90-90-90”的目标中,第一个目标中的“90%感染者能够被发现”一直是我国乃至全球最难实现的防控目标。HIV自我检测(HIV self-testing,HST)是一种操作简单,方便易行,有利于保护检测者个人隐私,适用于各类需要检测服务的人群的方法,因其能够深入到一些常规检测点难以捕获的人群中,已被WHO纳入全球有效扩大检测面的措施之一。与此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已成为MSM获得HIV相关知识以及检测信息的重要途径,利用互联网宣传艾滋病知识以及开展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调查和干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MSM人群调查研究的招募和预防干预过程中,通过网络问卷收集相关信息,并利用网络预约平台分发自检试剂。通过本次前瞻性队列研究,可初步了解互联网+HIV自我检测干预对MSM人群高危性行为的影响。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信息,分析现阶段南京市MSM人群HIV自我检测相关影响因素以及试剂分发与具体使用情况,为提高HIV自我检测使用效率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检测服务提供理论指导和建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居住在江苏省南京市,年龄在18-45岁之间,最近一年有过肛交或口交性行为的400名HIV阴性MSM人群。调查时间为2017年5月13日至2018年6月19日,调查地点为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咨询中心。研究人员将符合纳入条件的MSM进行随机分组,开展基线调查以及每3个月一次的随访调查。问卷调查采用电子问卷扫码回答的方式,基线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HIV检测史、行为学特征信息、HIV歧视量表、HIV检测信念量表等;对照组随访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近三个月,本人HIV检测情况、性伴检测情况、感染状态披露情况、性伴数量、性行为方式、高危性行为情况等;干预组随访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近三个月,本人HIV检测情况、试剂使用与分发情况、性伴试剂使用情况、性伴数量、性行为方式、高危性行为情况等。数据整理和分析均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使用率、构成比等指标进行描述。描述性分析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性行为情况及HIV检测情况等内容。根据变量理论频数选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不同组之间的HIV自我检测情况差异比较。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意义的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计算其比值比(Odd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并且根据专业知识选取部分变量作为可能的混杂因素引入回归方程。计算OR值判断互联网+HIV自我检测干预与高危性行为发生情况是否有差异。对干预组HIV自我检测试剂使用及分发情况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判断是否具有线性关系。上述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定义为α=0.05。研究结果1.研究共招募符合条件的MSM 400名,年龄中位数为27岁(四分位数间距为23-32岁),最小为18岁,最大为45岁;文化程度以本科为主,占51.5%(206/400),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6.5%(66/400);84%(336/400)处于单身状态;拥有全职工作占到73.8%(295/400);月平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47.3%(189/400);69.8%(279/400)自我认同为同性恋;有62.8%(251/400)乐意将自己的性取向告诉别人。2.基线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为技校或大专(OR=0.293,95%CI:0.119-0.725)、最近一次检测时间大于一年或从未检测(OR=0.124,95%CI:0.063-0.244)是HIV自我检测的阻碍因素;月平均收入高(OR=3.431,95%CI:1.418-8.304)、既往HIV检测频繁(OR=1.823,95%CI:1.102-3.015)是HIV自我检测的促进因素。3.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基线时无明显差异,随访9个月后分别对干预组与对照组在随访前后MSM人群高危性行为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在干预组中,与随访前相比,随访后MSM在做“1”时发生高危性行为的比值比为0.477(95%CI:0.259-0.880),在做“0”发生高危性行为的比值比为0.492(95%CI:0.280-0.864),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对照组中,与随访前相比,随访后MSM在做“1”和做“0”时高危性行为发生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4.对干预组HIV自我检测使用情况的随访数据的分析可得本人使用HIV自我检测试剂的数量(≥3个)以及试剂使用错误情况与干预时间存在线性关系,P<0.05,即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本人使用HIV自我检测试剂的数量逐渐增加,且发现操作错误的人数越来越少。5.对干预组HIV自我检测试剂分发给不同性伴情况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整体来看,将试剂分发给固定性伴所占的比例比非固定性伴要高,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发给固定性伴的比例也逐渐增加,P<0.05;分发给固定性伴和非固定性伴的试剂数量主要集中在1-2个,但是在分发≥3个试剂给固定性伴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P<0.05;与固定性伴相比,提供HIV检测标准操作视频给非固定性伴的比例更高,且向固定性伴提供操作标准视频的比例呈下降趋势,P<0.05。研究结论1.文化程度为技校或大专、超过一年未检测或从未检测是HIV自我检测行为产生的阻碍因素,月平均收入高、既往HIV检测频繁是HIV自我检测的促进因素。2.互联网+HIV自我检测干预能够降低MSM人群高危性行为的发生,提高此类人群健康风险意识,有利于降低HIV感染风险。3.MSM人群自我使用HIV自检试剂具有可行性,能够通过自身社交网络将HIV自我检测试剂推荐给性伴朋友,通过社会关系扩大检测人群,促进HIV检测和提高阳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