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货膨胀指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规则操作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v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1996年起正式采用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并公布货币供应量的年度调控目标,标志着我国引入货币供应量这个中介目标。但是近年来,货币供应量这个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并且提出从货币供应量转向通货膨胀目标制建议的。近年来中国的实践也证明,货币供应量目标对于我国的流动性过剩、经济过热等问题无能为力;通货膨胀目标制在西方各国的成功案例也表明,这是一种非常具有优势的货币政策规则。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对西方货币政策操作规范作了理论梳理与回顾,并分析了自1996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笔者研究了西方货币政策规则理论,重点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涵义、优缺点及其前提条件,并对其在中国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后,文章得出结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效果正在递减,我国的货币政策适宜转向规则型操作;我国不宜再继续采用货币供应量这个中介目标,建议我国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进而建立更加稳定的货币货币,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转型。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公告的股价效应,以及再融资两种形式中配股和增发各自的股价效应,并对其产生的效应差异做出了解释。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通过对2006
去年二月份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的危机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如今危机仍在持续中,预计未来可能出现更大损失。危机的根源在于次级抵押贷款本身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