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1996年起正式采用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并公布货币供应量的年度调控目标,标志着我国引入货币供应量这个中介目标。但是近年来,货币供应量这个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并且提出从货币供应量转向通货膨胀目标制建议的。近年来中国的实践也证明,货币供应量目标对于我国的流动性过剩、经济过热等问题无能为力;通货膨胀目标制在西方各国的成功案例也表明,这是一种非常具有优势的货币政策规则。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对西方货币政策操作规范作了理论梳理与回顾,并分析了自1996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笔者研究了西方货币政策规则理论,重点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涵义、优缺点及其前提条件,并对其在中国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后,文章得出结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效果正在递减,我国的货币政策适宜转向规则型操作;我国不宜再继续采用货币供应量这个中介目标,建议我国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进而建立更加稳定的货币货币,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