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网络环境下地理模型就地共享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tutu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模型的网络共享是继地理数据共享之后地理信息共享领域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已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现有的地理模型资源共享方式都以特定应用领域内的集中式共享为主,这种方式存在不支持多领域的模型协同,安全性较低、系统运行开销较大、模型运行环境异构、代码改写和迁移成本过高等问题。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普通计算机已经具备了替代服务器为多用户提供基本运算服务的能力,因此,可以考虑实现地理模型的就地部署和就地运行,将以往一台服务器承担的访问和运算压力均分至网络空间中的多台主机,实现多源异构地理模型资源的分布式就地共享。本文从地理模型的应用特征和共享需求出发,分析地理模型就地共享模式。由地理模型提供者和地理模型使用者的双重角度总结地理模型就地共享模式在面向异构网络环境应用时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根据当前技术发展现状,分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包括:(1)分析和总结地理模型的固有特点,提炼出地理模型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以及与之对应的地理模型资源的共享需求。由地理模型提供者和地理模型使用者两个角度出发,总结异构网络环境下地理模型就地共享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研究地理模型就地共享中资源的分布特征,提出基于分布式散列函数算法的地理模型资源网络标定技术,为地理模型资源的高效检索提供支持。(3)针对地理模型就地共享中的异构网络环境的问题,提出基于NAT穿越的地理模型资源网络穿透调用技术,力图实现地理模型资源在异构网络环境中的透明访问。(4)面向地理模型就地共享的应用需求,扩展Web服务的服务描述语言并构建地理模型服务描述文档,同时通过对Web服务的简单对象访问协议进行改进,设计地理模型服务消息协议。研究基于地理模型资源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共享需求,立足于技术发展现状,面向地理模型就地共享中的共性特征,旨在解决地理模型就地共享中的资源标定与异构网络问题,最终通过所研究的关键技术支撑多源异构地理模型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中的就地共享,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自从1946年诞生以来,计算机逐渐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也逐步迈入计算机时代,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计算模式的变革。地理信息系统(GIS)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旅游需求逐年递增。近年来,许多小城镇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建设成为特色小城镇型旅游地。小城镇
近年来,建立产业空间集聚及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工业集中区已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新型模式,这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区域经济、探索和实践
遥感影像数据具有获得便捷、内容丰富、直观易读等特点,其在土地资源管理、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抗震救灾和宇宙探索等领域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
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发射,海量遥感影像获得,但是实时分析处理能力欠缺,其中最欠缺的是各种有效的算法。对于高光谱遥感影像,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便是混合像元分解,其直接制约了影像的实际应用。但仅仅解决混合像元问题是不够的,其只能获得端元丰度图,不能确定亚象元的空间位置分布,因此还需要解决亚象元定位问题。至此,高光谱影像才能真正得到普遍应用。本文阐述了高光谱遥感的基本概念;研究了高光谱图像的特点;总结
学位
耕地复种是我国普遍的农业种植制度,是粮食增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复种指数作为我国农业统计中的重要指标,能有效地反映耕地的利用情况。近年来,使用不同方法重建NDVI时序数据并提取复种指数的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各方法对遥感数据的重建效果还需进一步探讨,基于数据重建后提取的复种指数精度仍需验证。鄱阳湖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其复种变化情况及驱动机制的研究,为决策部门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