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列斐伏尔的“空间论”和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通过分析奶娃从北到南、从城市到乡村的空间位移与其不同的空间体验,展示奶娃由“黑皮白心”的“茄人”成为认同黑人历史文化的非裔美国人的“去殖民化的过程”,表明莫理森以奶娃的经历说明:非裔美国人只有认同黑人文化与历史、建立与自然、黑人群体的关系,才能成为具有黑人群体文化身份的真正非裔美国人。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通过分析奶娃家的房子与“非医生街”的空间表征,提出莫里森以“非医生街”比喻奶娃的夹缝身份,表明从出生到成年一直生活在父母表征空间中的奶人,不可避免的形成了黑皮白心的“茄子人”身份。第二章主要论证奶娃在莫里森构建的南方空间中的空间体验与其对黑人共同“存在”文化身份的发现和认同的关系。根据霍尔定义的“存在”文化身份,个人对祖先文化和共同历史的归属是其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参数。奶娃通过在莫里森构建的南方空间中的空间实践,发现并逐渐认同祖先历史和文化,这成为奶娃“生成”的动态文化身份建构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本章在分析莫里森构建的具有黑人历史、文化和政治表征作用的南方空间基础上,提出奶娃姑妈彼拉多的家是“城市里的乡村”,位移的南方空间。在姑妈的家,奶娃初步体验到了南方黑人的传统文化,第一次听到了家族历史故事,首次感知到了爱、自由和责任。而在丹维尔与弗吉尼亚,奶娃意识到南方空间的历史文化表征。在“林肯天堂”的故事与孩子们的童谣所罗门之歌中,奶娃最终认同家族/共同历史,破解家族传说,找到并认同了黑人共同的“存在”身份。第三章主要论证美国南方表征空间体验对奶娃动态“生成”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美国南方不仅是黑人历史和文化的表征空间,也是奶娃黑人文化身份重新建构的空间。在自然空间中,奶娃的白人物质主义价值观无法奏效,使其发现新的自我,构建了和谐的自与自然关系。奶娃也在黑人群体空间实践的影响下不断修正其空间实践,逐渐融入了黑人群体,学会平等和关爱,建构了非裔美国人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