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粉末混凝土冲击压缩性能的实验及理论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907194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s,简称RPCs)是新一代超高强度、高韧性、高耐久性且经济环保的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PC材料应用于建筑工程中,除承受准静态载荷作用外,往往还要承受冲击、爆炸等动载荷的作用,因此了解其动态力学性能是工程应用的基础。 目前关于混凝土类材料的冲击实验和理论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结果显示应变率敏感效应是引起其动态破坏强度提高的主要影响原因。同时,混凝土具有很强的静水压力相关性,冲击载荷作用下其破坏强度的提高实际上不仅仅是应变率效应引起的,由于惯性效应造成静水压力的改变也会影响其动态力学性能。而以往报道中往往将这二者笼统理解为应变率效应,结果高估了材料的应变率效应,由此建立的动态本构模型自然也不能有效反映材料的真实动态力学特性。 本文以实验研究为主,运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技术,对钢纤维体积含量分别为0%、1.5%和2.0%的三种RPC材料进行了不同应变率下的冲击压缩实验。为了保证动态冲击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性,本文在实验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为了实现RPC冲击加载过程中满足近似恒应变率和降低高频振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本文尝试了不同整形材料,最后确定了本文实验所采用的最佳整形器材料及其尺寸;其次,为了消除加载杆与试件非平面接触造成的实验误差,本文实验采用了万向头技术,利用万向头的球面微调功能保证加载过程中的理想平面接触。在此基础上,实验得到了不同应变率下三种RPC材料的破坏形态、应力~应变关系、动态增长因子以及钢纤维含量对RPC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为了确定RPC材料动态冲击加载下压缩强度提高的应变率效应和静水压力效应各自的贡献,本文首先通过准静态围压实验得到该类材料静水压力和抗压强度的关系。实验结果发现,该类材料的抗压强度与围压值基本呈线性关系,因此,利用线性Drucker-Prager模型有限元数值模拟SHPB冲击压缩实验,得到不同应变率下由于横向惯性效应导致静水压力提高造成的RPC材料破坏强度的提高值。再利用动态冲击实验结果减去该静水压力效应影响项,从而最终得到这类材料的真实应变率效应。 在上述实验工作的基础上,本文以H-J-C模型为基础,对三种RPC材料的动态本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首先,本文假设所研究RPC材料应变率效应和静水压力效应具有相互独立性,忽略了H-J-C模型中的应变率和静水压力间的耦合作用;其次,依据准静态围压实验结果发现,静水压力对该类材料压缩破坏强度的影响基本呈线性关系,因此可以将H-J-C模型中静水压力效应项指数定义为1,即这部分可简化为线性Drucker-Prager模型。此外,实验结果发现,本文所研究的三种RPC材料的应变率效应并不完全满足H-J-C模型中的半对数型线性关系,因此,在半对数坐标系中本文采用幂函数形式反映其应变率效应;最后,本文对所研究的三种RPC材料的动态本构关系进行了拟合,确定了相关材料参数。 此外,本文分析了钢纤维的存在对RPC材料抗压强度、破坏模式的影响,并对其微观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各大城市正在大规模地修建地铁,地铁区间一般设有竖井,竖井的安全直接影响着地铁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对于强透水或富水地层的深大竖井,施工过程的力学
新疆喀什市老城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内集中了具有维吾尔族特色、以民居为主的生土建筑。这些生土房屋承重墙体的建筑材料强度低、结构整体性差,地处8度(0.30g)抗震设防
随着高耸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对人类社会重要性不断增加。高耸结构的本身的结构特性决定了在大多数情况其设计控制荷载为风荷载。高耸结构在往复循环的风荷载作用下易在其
在1994年Northridge地震和1995年Kobe地震中,许多钢框架的刚接节点发生了脆性破坏。地震后,进行了大量关于塑性转动能力强,能承受罕遇地震的新节点研究。本文从减少结构刚接
本文综述了结构损伤识别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基于结构振动特性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并论述了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的基本原理与算法。文中将模态分析技术和模式识别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人工振动污染日益频繁,对邻近的建筑物、地下管线、精密仪器和设备、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影响越来越显著。因此,对各种人工振动污染治理的研究,就成为急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是一种“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绿色”住宅体系,其保温、隔热、隔声及舒适性均优于传统住宅,在国际领域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发展这种新型住宅体系
矩形顶管技术作为一种隧道和市政管道暗挖施工技术,由于其断面利用率高、对地面交通影响小等优势,近年来,已被广泛的运用于地铁出入口、地下过街通道、地下商业街等位于城市
1992年,世界第一座无背索斜拉桥在西班牙建成,2000年,我国第一座无背索斜拉桥在哈尔滨市建成,无背索斜拉桥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赢得了城市桥梁的竞争力。2006年,我国第一座轨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