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度因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合理、有效的制度对经济发展更是举足轻重。铁道部作为南京国民政府的一项重要组织创新,成为近代中国铁路制度变革的主角,它对近代中国铁路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文章以历史学、政治学、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详述了铁道部存续近十年间各项制度建设与政策实施,并就其产生的历史作用进行探讨,评判其历史地位。文章以制度变迁贯穿全文,由部制的变迁、建构、效益及评述四个部分构成。部制的变迁与沿革阐述了铁路专管部制建立的历史动力诉求、铁道部酝酿与成立过程、铁道部发展的三个时期以及铁路专管部制的终结与历史因素。铁道部相承了近代中国铁路管理机构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迎合了政治上的诉求。铁道部的组织完备与部务交接是整合部权的开始。铁道部发展十年间,管理层更迭频繁,其中以孙科、顾孟余和张嘉璈为要。铁道部末期,铁道部在政治诉求与其内在作用减弱的共因下被归并,结束了铁路专管的时代。部制的建构则从人事层面、机构层面及法制层面梳理了铁道部在部制建构上的努力与成效。具体而言,人事层面上,铁道部建构人事科、育才科、劳工科及路局人事股负责实施人事管理,编定各机构的员额、制定员工薪资、福利及人员管理制度。但人事管理机关仍比较复杂,路局人事实难控制,局长用人仍为常态;机构层面上,铁道部中央机构要者有四司二厅、地方机构要者有直辖国有铁路管理局、路警管理局及附属的交通大学等。通过一系列组织创设,形成了自上而下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保证了铁路系统的正常运行。但组织体系过于庞杂、职权不明、权力分散,分处制的路局管理模式弊端明显;法制层面上,铁道部建构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铁路法制体系,既有铁路方面的基本法,也有铁路诸方面的规章制度,较之以前既有量的堆积,也有质的飞跃。但铁路法制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没能有效发挥作用。部制的效益从铁道部实施的旧路整理与路工规划及建设两方面进行考察。铁道部成立之初,首要的任务是恢复几乎濒临破产的铁路。为此,孙科制定了“管理统一”和“会计独立”作为整理国有铁路的原则。铁道部在改善管理制度、发展与扩充铁路业务、整理债务、路线整理等方面进行了尝试。经过初步整顿,铁道部管理权力有所统一,铁路运营有所改观。但铁道部的权力整合与部制效益也受到其它部门和地方势力的抵制,利益问题是促动因素;路工规划与建设上,孙科提出了庞大的《庚关两款筑路计划》,随着国内外经济与政治环境的变化,铁道部也微调了铁路建设的规划。张嘉璈时期,战事临近,为适应国民政府的战备需要,制定了“五年铁道建设计划”,乃铁道部政治目标超越经济目标的体现,当然也为近代中国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铁道部的创建给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带来了一丝曙光,推动了近代铁路事业在管理效率、路工建设及经营效益上的发展。铁路作为开发富源的先锋,培植政治力量的利器,树立国防策略的首要工具,在铁道部时期带动了近代工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出现工业的“黄金时代”、提升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负担起铁路备战与抗战的历史使命。铁道部最终因战时统制需要及其自身地位削弱的缘故被裁并。铁道部的裁并不能说是其制度本身的缺陷,而是其所处的历史时代使然。铁路专部制的终结,并不表明铁道部的创建是失败的,但亦不能用成功言之。对此,只能用历史的眼光进行考察,方可得出恰当、适中的历史定位。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不能做出简单的选择,发展与不发展才是对其最恰如其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