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同课异构”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0298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课异构”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及教研方式,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这种方式,提高历史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但在各校大力倡导这种校本研究方式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因此,本文以具体的“同课异构”案例进行分析,试图理清其优缺点,并归纳总结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误区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以此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提供些许借鉴。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综观当下的“同课异构”,主要表现为三种主要形式:竞赛式、展示式和网络式,其中以竞赛式为主。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同课异构”的实施过程主要分四个步骤:第一步研读历史教材,第二步进行教学设计,第三步课堂教学,同行点评,最后是课后反思,二次教学。通过观摩两位历史教师关于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的“同课异构”教学,主要分析比较两节课的“同”和“异”,然后对两节课的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整体比较。然后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以及对案例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三种误区和一种隐患,第一种误区种重“异”轻“同”,主要表现为脱离课标要求,为“异”而“异”,脱离教材内容盲目求“异”,只注重形式“异”忽视内容“异”。第二种误区是“同课异构”蜕变成“同课同构”,第三种误区是“同课异构”流于形式,一种隐患是“同课异构”培养出懒惰教师。要避免这些误区和隐患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首先是处理好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处理好“同”与“异”的关系,再者开展“同课异构”,终极目标是解决问题。最后,本人认识到同一教师也不妨“同课异构”,要从“同课异构”走向二次教学,更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应在“同课异构”中认识到,“求异”只是外在的形式,而“求同”才是“同课异构”的核心。
其他文献
近年来,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呈现出新的特点:影响频率高、持续时间长、阵雨量大、破坏力强。2005年7月至2008年三年半时间里,先后有二十多次台风正面袭击东南沿海地区,其中超
报纸
建立了一种求解非线性动力系统高精度数值计算的新方法,重构了等价的非线性动力系统方程,该方程考虑了非线性函数的任意高阶项,并给出了该方程的Duhamel积分表达式,在时间步
对均匀磁场干扰下的二维钝头体无粘高超声速流场进行了基于非结构混合网格的数值模拟.受磁流体力学方程组高度非线性的影响及考虑到数值模拟格式的精度,目前在此类流场的数值
讨论了载荷作用在裂纹面上的弹性半平面边界裂纹问题.研究以线弹性断裂力学为基础,采用复变函数方法以及Riemann-Hilbert(R-H)边值问题的一般理论,将问题分拆为含有限裂纹的
随着悬索桥跨径的增大,缆索直径以及作用在其上的风荷载、风与结构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效应以及风速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都将显著增强。以润扬长江大桥为背景,进行了缆索风荷载、风
本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期间立项资助和结题的针灸研究项目进行了报告和分析。立项的194个项目包括6个方面:经络研究、腧穴理论研究、针刺镇痛研究、针灸治病机制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