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bcd494895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栖蓬福矿集区是胶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金铜钼铅锌等多金属成矿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华北和扬子克拉通陆陆碰撞以及太平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的俯冲作用为本区的成岩成矿提供动力环境。本文采用矿床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方法,对区内马家窑金矿、杜家崖金矿、香夼铜铅锌矿等典型矿床和侵入岩体进行研究,获得了成岩成矿年龄,分析控矿因素,总结成矿规律,进行成矿预测。获得如下认识:研究区内金多金属矿矿床类型主要为中低温热液脉型、斑岩-矽卡岩型以及层间滑脱拆离带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度、中-低盐度,低密度,且富含CO2的还原性质的热液体系,根据流体包裹体的温压条件综合分析认为金矿床成矿深度集中于3.5~8km。石英氢氧同位素结果表明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以岩浆流体为主;中低温热液脉型和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床,初始流体为岩浆流体,后期有大气水的混入。原位硫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幔源岩浆特征;而中低温热液脉型和层间滑脱拆离带型矿床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铅同位素结果表明,中低温热液脉型和斑岩型多金属矿床具有壳幔混源的属性;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铅的来源以上地壳和造山带为主。氦氩同位素结果显示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地幔流体参与成矿比例最高,其次为斑岩型多金属矿床,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最低。采用黄铁矿等硫化物Rb-Sr同位素定年法、碳酸盐矿物Sm-Nd同位素定年法,首次精确获得马家窑金矿、大柳行金矿、杨家夼金矿和香夼铜铅锌矿的成矿年龄,分别为 123.4±2.9Ma、117.6±0.1Ma、123.5±8.1Ma和 125.8±3.8Ma。本区内燕山期发育晚侏罗世(160~145Ma)、早白垩世早期(130~126Ma)、早白垩世晚期(118~ll0Ma)三期岩浆活动,并伴随三期大规模成矿事件。其中金矿主要集中于早白垩世早期(123.5~117.6Ma)成矿。有色多金属矿床成矿可划分为三期:晚侏罗世的矽卡岩型钨钼矿(邢家山钨钼矿,158Ma);早白垩世早期的斑岩型铅锌矿(香夼铜铅锌矿,125.8Ma);早白垩世晚期的中低温热液脉型铜矿(王家庄铜矿,116.1Ma)。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结果表明,自ll0Ma以来,研究区内中生代岩体剥蚀深度约3.27~3.52km,剥蚀深度远小于矿床的成矿深度,说明研究区内矿床形成之后得到较好保存,目前区内矿床开采深度普遍较浅,深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
其他文献
一、CT机正确的日常操作维护CT机在使用时必须遵循操作规程,严格按照顺序启动和关闭机器.CT机每天正常扫描前必须进行X线球管预热,这是关系X线球管状况的最主要因素.
将煤系高岭土焙烧活化后作为水泥掺合料可以大宗利用煤系高岭土资源,增强水泥水化性能、力学性能与抗蚀性能,同时减少水泥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与能耗,具有良好的资源高效利用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验对比法等研究方法,对广西三所民办院校养生保健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养生保健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希望借用此研究,为今后广西民办高校养生保健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经验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广西民办高校;养生保健课程;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一、研究对象、方法与实施方案  1.研究对
图像配准是将在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不同视角及不同成像条件下获取的图像进行匹配和叠加的过程,是其他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本文的工作主要从基于特征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几
颅内继发感染是颅脑外伤或颅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预后不良,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的生命^[1]。现将40例颅内继发感染病人的救治体会总结如下。
一、“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我们的办学主张一所名校,应该走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要有自己鲜明、独特的办学主张,这是时代与社会赋予名校的历史使命。“让
清华大学自2009年开始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的基本思路是将大学生学习置于中国宏观社会变迁的整体大势之下,抓住其核心要素进行概念化、结构化的指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