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改革开发以来,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GDP平均每年增长19.22%,但是就业平均每年增长1.83%。就业之间与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高增长,低就业”的局面,那么内蒙古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到底如何,是否就业增长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奥肯定律”能否揭示二者的关系? 本文研究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依据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以及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的相关理论,结合内蒙古较快的经济发展和非同步的就业增长的实际状况,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深入剖析内蒙古就业与经济增长关联性。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即通过定量分析证实了西方传统理论的局限性,且有利于以就业为突破口实现内蒙古的和谐快速发展,有助于解决好内蒙古经济发展和失业治理的问题。 论文核心包括以下部分:首先介绍了与本文研究直接相关或者是需要的基本理论。西方的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菲律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的相关理论,马克思的相关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和外延式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就业的相关理论;其次,介绍了内蒙古的就业与经济的现状,用计量经济学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了就业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性,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内蒙古1982-2011年就业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经济增长不能有效地促进就业的增长,即内蒙古就业与经济增长非同步。同时证明了“奥肯定律”是失灵的,有悖于内蒙古现实的;最后,分析这种非同步性的原因。具体应用马克思相关理论和库兹涅茨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内蒙古地区实际现状从产品创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外延式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等这些方面解释其原因——技术进步挤出就业、产品创新不足阻碍就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就业、内涵扩大再生产效应大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效应导致就业减少、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制约就业;总结本论文研究得出的相关结论,在内蒙古地域特点的前提条件下提出扩大就业的相关建议:产品创新,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以及民营经济;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