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寓言文学发端甚早,逮至战国蔚然成一大观。《吕氏春秋》是我国战国秦汉之际颇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著作,其寓言数量庞大,内容丰富,鲜明地体现了先秦寓言文学的无限魅力,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但时下学界对于《吕氏春秋》寓言结构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全面,故本文对此作专题性研究。第一部分作为引言,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寓言之概念,指出寓言内涵上寄寓性与情节性的统一。其次大致论述《吕氏春秋》寓言结构的研究现状,并对其著书意图、运用寓言的目的进行简要地探讨。第二部分是对《吕氏春秋》的寓言群结构进行分析,从整体上将寓言主旨与故事的关系归纳为主旨明确式和主旨隐含式。又根据主旨所在位置的不同将主旨明确式寓言划分为三类。同时又考察各寓言之间并列、转折、套环、递进的结构关系。第三部分是运用索绪尔语言学思想,分析单篇寓言故事与主旨的相互关系,指出寓言能指的多义性和所指的封闭性以及所指的多种表达方式。在这一部分,还深入探析寓言能指与所指相互结合的内在原则,即类比原则和举证原则。又根据所指位置的不同,指出能指与所指结合的外在方式,即递接式、遥探式和隐含式。第四部分是运用罗兰·巴尔特结构主义理论分析《吕氏春秋》寓言的叙事结构。根据事件的功能将其叙事分为核心事件、催化事件和标志成分、信息成分。分析寓言所蕴含的人物二元对立结构以及人物行动上的角色模式。另外,还对寓言的叙述者和叙事角度进行分析,考察其行文中叙述者的变化,从而更有利于探明作者的思路及其论说方式和目的。第五部分是从时空结构、话语结构、行为结构、思维结构角度,考察《吕氏春秋》中荒诞性寓言之所以荒诞的原因,并指出《吕氏春秋》寓言多以楚人、齐人为贬损对象,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现实、风俗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第六部分是作为结语,主要论述《吕氏春秋》寓言的价值和影响。在语言上,产生了大量成语,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民族语言。在文学艺术上,对后世寓言、小说、史传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学角度、多方位地探索《吕氏春秋》寓言整体与单篇、表层与深层的结构方式,对以往《吕氏春秋》寓言研究的不细致之处进行补充,从而有助于建构《吕氏春秋》寓言研究的整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