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6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后简称《帝国主义论》)一书出版,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形成。这一理论的形成有其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及实践依据。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透过俄国这一窗口科学系统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基本特征,揭示了资本主义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的历史命运。然而,二战后,资本主义产生了一些新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国家职能、意识形态等方面。资本主义仿佛进入一个新的繁荣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新技术革命,促进生产力进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经济进一步发展。之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旧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尤其是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也被人们忽视。一般说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短暂繁荣”,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潜在危机的消失,资本主义内部仍然蕴含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危机,如世界生产能力无限扩大与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需求不足等,但不少学者还是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有颇多质疑。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演变下,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危机发生后,资本主义各国开始反思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失灵、金融市场无序化、国家职能弱化和政府监管缺失等方面。但究其根本原因仍是资本主义自身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这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制度性根源。为挽救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一系列调整政策,其内部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反思新自由主义理论,加强国家职能,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等等。此时,我们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历史命运,其理论更具前瞻性。二战后、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的反复性、回归性变化,印证了列宁对资本主义运行规律的正确认识、对资本主义内部矛盾难以克服及其必然灭亡历史命运的正确揭示,也使其理论焕发着真理光芒。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正确认识新时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关系,充分挖掘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价值,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坚定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