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当前日益突出的水稻产量与养分资源效率、土壤肥力之间的矛盾。本文采用调查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湖南双季稻区水稻种植的现状,发现了湖南水稻生产和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构建了适合湖南水稻生产实际的最佳养分管理模式。然后,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调查与试验结果如下:1.湖南双季稻区水稻栽培的轮作方式以“稻—稻—油”和“稻—稻—闲”为主,稻田冬季闲置现象严重,已经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土壤肥力下降。2.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移,造成农村相对劳动力减少,农村的耕作方式相对简单化,秸秆还田率不高,早稻前茬作物还田仅12.43%,晚稻前茬作物还田仅60%左右。3.湖南双季稻区肥料施用量与湖南双季稻优化栽培施肥量相比,处于适宜肥量水平的比例较低,早稻N、P2O5、K2O施用量适宜的比例仅分别为41.91%、11.76%和9.56%。晚稻N、P2O5、K2O施用量适宜的比例仅分别为24.24%、33.33%和9.09%。早稻高氮素平均施用量及农户比例分别为234.3kg/hm2和36.76%,低P平均施用量及农户比例分别为71.10kg/hm2和81.62%,低K平均施用量及农户比例为109.2kg/hm2和82.35%。晚稻平均施氮素施用量及高氮量施用的农户比例分别为220.8kg/hm2和57.58%,低K施用及农户的比例分别为72.15kg/hm2和57.58%。4.加强水稻养分资源管理具有很大增产潜力,早稻试验结果表明,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农民习惯施肥管理模式的增产幅度为18.1%~64.1%,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模式可提高产量18.65%~75.2%;晚稻试验结果表明,农民习惯施肥管理模式的增产幅度为14.3%~42.64%,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模式可提高产量16%-50.72%。5.在不同基础地力条件下,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明显不同。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模式能明显提高水稻产量,尤其是对中、低产田的增产空间最大。在高肥力条件下,农民习惯施肥管理模式可提高早稻产量18.6%~46.36%,可提高晚稻产量14.3%~19.58%;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模式可提高早稻产量18.65%~51.66%,可提高晚稻产量16%~22.16%。在中等基础肥力条件下,农民习惯施肥管理模式可提高早稻产量49.3%~64.1%,可提高晚稻产量31.1%~38.79%;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模式可提高早稻产量61.6%~75.2%,可提高晚稻产量34.14%-46.06%。低基础肥力条件下,农民习惯施肥管理模式可提高早稻产量43.26%~54.25%,可提高晚稻产量37.50%-42.64%;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模式可提高早稻产量49.37%~69.43%,可提高晚稻产量43.06%~5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