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杆菌新种Flavobacterium enshiense sp.nov.和Flavobacterium hauense sp.nov.的多项分类学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pingli_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在自然界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要想认识并利用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应首先对它们进行分类。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分类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微生物的研究成果,并日益成为一份关于地球上微生物丰富精确的图书目录和检索资料。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但是对于微生物的筛选和鉴定工作还远远不够。   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属于Flavobacteriaceae科、Flavobacteriales目、Flavobacteriia纲、Bacteroidetes门,Bergey于1923年第一次提出建立本属,1996年Bernardet对本属进行了严格描述。本属中现已包含超过60种模式菌株,其中分离自中国的菌株有16种。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主要特征为:革兰氏阴性、严格好氧、杆状、不产孢子、黄色、无运动性或滑行运动性,主要呼吸醌是甲基萘醌-6,DNA G+C含量范围是30-41 mol%,主要脂肪酸是iso-C15∶0。   从中国湖北省恩施八峰制药厂污水处理排放口处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杆状、好氧、黄色的细菌DK69。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菌株DK69与科Flavobacteriaceae中的属Flavobacterium的模式菌株同源性最高:Flavobacterium cauense(基因序列相似度为96.9%),Flavobacterium saliperosum(96.3%)和Flavobacterium suncheonense(95.7%)。菌株DK69生长温度范围为4-32℃(最适生长温度为28℃),其生长pH范围为6.0-8.0(最适pH为7.0),NaCl的生长浓度为0%。主要脂肪酸(≥5%)为iso-C15∶0,iso-C17∶1ω9c,C15∶0,iso-C17∶03-OH和iso-C15∶03-OH,主要极性脂成分是phosphatidylethanolamine,unidentified aminolipid和unidentified lipid,主要呼吸醌为menaquinone-6,基因组DNA G+C含量为34.4mol%。多项分类学研究表明菌株DK69代表了属Flavobacterium的一个新的菌种,所以提议在属Flavobacterium里加入一个新种,命名为恩施黄杆菌Flavobacteriumenshiense sp.nov.,模式菌株为DK69T(=CCTCC AB2011144T=KCTC23775T)。   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风景区金顶的表层土壤样品中分离到一株好氧、革兰氏阴性、杆状、无运动性、黄色的细菌BX12。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菌株BX12与Flavobacterium subsaxonicum WB4.1-42T同源性最高,值为95.9%,其次是Flavobacterium beibuense F44-8T(95.6%)和Flavobacterium rivuli WB3.3-2T(94.1%)。菌株BX12生长温度范围为4-32℃(最适生长温度为28℃),其生长pH范围为6.0-8.0(最适pH为7.0),NaCl的生长浓度为0%-2%(最适生长NaCl浓度为0%)。主要脂肪酸(≥5%)为summed feature3(comprising C16∶1ω7c and/or C16∶1ω6c),iso-C15∶0,C16∶0,iso-C17∶03-OH和C16∶03-OH,主要极性脂成分是phosphatidylethanolamine,主要呼吸醌为menaquinone-6,基因组DNAG+C含量为43.9 mol%。根据大量可区分的表型特征和独特的系统发育学特征,提议在属Flavobacterium里加入一个新种,命名为华农黄杆菌Flavobacterium hauense sp.nov.,模式菌株为BX12T(=CCTCC AB2012197T=KCTC32147T)。   本研究以两株分离自不同土壤样品的细菌DK69和BX12为实验材料,对它们进行多项分类学鉴定,全面分析了属Flavobacterium相关的模式菌株,提议了新属,并对Flavobacterium属的描述进行了修订。其研究结果对丰富微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红树林的北移和互花米草的南侵导致中国东南沿海红树林和互花米草的相对分布范围发生变化并呈现出持续扩张的“红树林——互花米草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