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文坛上,张炜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作品充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对苦难格外关注。关注苦难是为了超越苦难,也就是实现对苦难的救赎,实现对苦难意义的升华。因此,其作品中的苦难主题与救赎主题就像两根擎天大柱,既支撑又贯穿其创作的始终。本文正是以苦难与救赎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张炜的创作心态。第一部分写历史记忆中的苦难。有些历史是需要铭记的,因为毕竟只有不能忘却才会有民族的希望。历史层面的苦难通过对解放战争的反思、对土改的反思和对文革的反思凸显了人生存的苦难,包括身体、心灵和人性的苦难。第二部分写大地的苦难。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地遭到了严重的侵犯,“大地山河满目疮痍”,大地被日益鲸吞殆尽,已是不争的事实。选择林子、河、土地作为透视的窗口,反映人对大地的无限破坏。第三部分写当下社会现实中的苦难。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带给当代文学的不仅仅是具有生存论色彩的世俗性苦难,更重要的是伴随信仰丧失的精神的苦难,包括信仰的丧失、道德的滑坡、对物欲的无限追逐。第四部分写对苦难的救赎。从张炜的作品中归纳出四种救赎途径并对之进行评价。其一是拒绝遗忘,面对过去,只有勇于正视与面对,才能唤醒良知,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拒绝遗忘,是一种承担,也是一种执着。其二是崇尚生命的自由意志,这是张炜面对当下人的异化而提出的策略。他把生命看作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力,并寻求生命的自由,注入了对尘世自我主体的思考。其三是融入野地。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是张炜的人生追求,也是他拯救人类迷途知返的途径。其四是走向精神的高原。张炜的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光明之子,他们的存在虽然稀少却引导着整个人类精神的向前挺进,他们的存在昭示着人类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