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土地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东北平原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陆续出现土壤板结、土层变薄、土壤黏化等问题。高强度耕作、种植单一化、施肥不科学、土壤侵蚀等因素使东北区耕地生产力逐渐降低,全国粮仓的地位面临严峻挑战,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研究迫在眉睫。本文根据耕地实际利用管理情况,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从资源供给性、生产稳定性、水土保护性、利用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六个方面,对当前耕地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小尺度静态评价;以乡镇为评价单元,从生产、生态、社会三个方面选取易变的指标,构建乡镇尺度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动态指标体系,对黑龙江省海伦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动态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当前海伦市耕地可持续能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其分布与耕地自然质量呈现较好的空间一致性。资源供给性、生产稳定性皆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布特点;南部破皮黄土种区及北部土壤重金属污染区水土保护性差,作物种植单一和农田林网稀疏的村庄耕地利用合理性不佳;沿河村庄种植水稻收益高,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强。(2)大部分乡镇属于生产可持续性衰退型,氮磷钾养分上升,有机质含量、pH值得分下降。生态可持续性变化类型各乡镇差异较大,呈现侵蚀减少、污染增多的趋势。社会可持续性呈现西部衰退、东部增加的趋势,与西部乡镇农业劳动力减少,农民收入低有关。(3)海伦市各乡镇生产、生态、社会三个子系统当前可持续性的耦合度处于拮抗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施加较大压力。协调度处于中度耦合向高度耦合过度的阶段,耕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尚在承受范围之内,一定时期内可以接受,需及时制定科学规划进行合理引导。对耕地当前可持续利用能力、动态变化类型和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匹配,将海伦市耕地分为生产保护型、休耕调整型、生态涵养型、整治提高型四种,并提出管理利用建议。生产保护型采取施用有机肥、灌排设施防冻等管理手段;休耕调整型推行免耕休耕农作制,提高养地作物种植比例;生态涵养型则增加水域保护和农田防风屏障体系,减少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整治提高型则应根据其利用短板合理部署,进行土壤污染修复,推进耕地转换园地等农业观光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