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合成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陕西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vsb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因其具有各向同性、易加工制造、高强度、耐高温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汽车等领域。但是传统的颗粒添加方式均为外加法,增强相的尺度受到起始粉末尺寸的限制,很少小于1μm,还存在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发生界面反应,以及由于增强体表面污染导致的与基体的润湿性差等问题。为了获得细小、弥散分布且热力学稳定的颗粒,进一步提高铝合金的力学性能,本论文采用原位合成技术制备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对不同工艺下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在真空气氛下对Al-Si合金中原位合成SiC工艺进行了研究,当反应温度大于900℃时,原料中的C源充分反应,可以完全转化成为SiC。Si含量小于15wt%时,难以合成SiC,Si含量增加到20wt%时,Al4C3相消失,复合材料XRD有明显的SiC相,Si含量的提高对Al基体中合成SiC起到促进作用;当碳含量从3wt%增大到11wt%,在铝基体中均可以合成出SiC颗粒,通过改变C含量,起到调整SiC合成量作用,进而人为设计所需要的铝基复合材料;在较低温度时(800℃),通过延长保温时间也可以合成出SiC,但有副产物如Al4C3,Al4SiC4的残余。合成SiC颗粒温度从900℃增大到1200℃,颗粒平均尺寸由1.29μm增加到1.36μm,在铝基体中没有发生明显的长大与团聚。从铝基体中萃取出SiC颗粒,原位合成的SiC具有片层状,短棒状,不规则块状等形貌,不同形貌的SiC晶型均为3C-SiC;原位合成SiC的反应机制为渐进式反应,SiC的生长方式为层状堆垛式生长。  (2)以铝粉、硅粉、石墨粉为原料,通过冷压、真空烧结,原位合成了不同SiC质量分数的SiC/Al-18Si复合材料。通过表征该材料的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研究了原位SiC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抗弯强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分析探讨了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基体相为Al,第二相为Si和SiC;原位合成的SiC颗粒可以弥散细小分布在Al基体中,其颗粒尺寸主要分布在0.2-2.8μm,具有亚微米、微米级的多尺度特性;随着SiC质量分数的不断增加,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增大,同时颗粒的平均尺寸仅由0.81μm增大到1.13μm,但仍均匀分布,正是这种尺寸稳定性,使得SiC/Al-18Si复合材料硬度远大于Al-18Si。当SiC质量分数为30%时,材料的显微硬度最高,达到134HV,相较于Al-18Si提高了88%。  (3)通过熔铸法原位反应制备了硅碳化铝(Al4SiC4)和铝氧碳(Al4O4C)混杂增强铝基复合材料(Al4SiC4+Al4O4C/Al-18Si),研究了不同碳含量对合成Al4SiC4和Al4O4C颗粒的影响及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碳含量增加,近球状Al4O4C颗粒的尺寸为亚微米级,不规则片状的Al4SiC4颗粒尺寸逐渐增加;当加入碳含量为1.5wt%,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较基体合金提高了20%,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当碳含量为2.1wt%,具有最高的显微硬度77HV,较基体合金提高了20%。对其拉伸断口进行分析,其断裂模式为准解离断裂,断口上脆性平坦区减少,出现少量较浅的韧窝。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主要为载荷传递。  (4)为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致密度,采用铝粉、二氧化硅粉、活性炭粉,通过真空热压法原位合成了SiC/Al2O3/Al复合材料。结果表明:第二相SiC颗粒为不规则多面体,尺寸约2μm;Al2O3颗粒为规则方形,尺寸约1-2μm。随颗粒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基体的晶粒尺寸减小,平均晶粒尺寸提高了107%。通过第二相颗粒SiC和Al2O3的共同作用,SiC/Al2O3/Al复合材料相比于铝合金具有更高的抗弯强度和硬度。3%SiC/5.1%Al2O3/Al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最好,抗弯强度为193MPa,显微硬度为51HV,较纯铝分别提高了320%和82%。断裂模式为准解离断裂,在材料断口中出现了裂纹偏转以及颗粒拔出的现象。随颗粒含量的增加,断口上脆性平坦区减少,出现较多细小的韧窝。
其他文献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由于其低压、高效等特点而成为近年来平板显示及固体照明技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White Organic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和工业生产近几年来迅猛地发展,水体环境污染问题与人们日渐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各行业之间矛盾也日渐突出。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城市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工业废水。染料废水量大并且处理工艺复杂,成为水体环境主要污染源之一。染料废水大多数体现出抗氧化性、抗光解性的特性,使得染料脱色加大,不易降解。各行业的迅速发展造成的过量染料废水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危害,因而研究一种高效和高选择
目前,多相光催化研究较多、活性较高的TiO2和ZnO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仅能被紫外光激发。而实际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量集中于460~500nm波长范围,紫外成分(300-400nm)不足5%,因此如何高效利用自然光进行光催化反应,开发能够被可见光激发的光催化剂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FeVO4作为一种新型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材料,由于具有较高可见光催化活性、较窄能隙等优点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论文鉴
粉末冶金是以金属粉末或者混合粉末(金属粉末与非金属粉末混合而成)为原料,经成形和烧结制备各种类型材料和制品的工艺过程。压制成形是粉末冶金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压
为解决类石墨型Cr-C二元非晶碳膜热氧化抗力不足、极限服役温度仅300℃左右的问题,在继承其“纯Cr打底层/Cr-C成分过渡层/微量掺Cr的a-C工作层”层梯度结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期刊
本论文主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学对锗纳米颗粒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主要围绕不同制备条件(离子注入剂量、后续退火温度、退火时间)下生成锗纳米晶的微观结构和缺陷结构开展研
我国水体氨氮污染问题形势严峻,脱氨是水环境治理中的重要内容。生物脱氨作为最经济高效的方法已被广泛使用。氨氧化细菌是污水处理系统中脱氨的主要微生物,其对环境条件极度敏感,生长缓慢,因此氨氧化成为了污水脱氮的限速步骤。为了提高氨氧化效率,本研究从垃圾渗滤液中分离筛选得到了一株亚硝化单胞菌,并探究了其发酵菌剂在多种不同类型污水(地表水)中的氨氧化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采用16S rDNA高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