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共同性斜视矫正术中,观察并测量眼外肌止端位置和宽度、走行方向异常眼外肌的偏斜角度,从而探讨眼外肌解剖异常与共同性斜视的关系:1.眼外肌止端的位置、宽度与不同类型及程度斜视形成的关系;2.外直肌走行方向异常的外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手术设计。
方法:1.在117例共同性斜视矫正术中,测量内、外直肌止端至角膜缘的距离和肌止端宽度,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斜视的水平肌止端的位置和宽度。2.在23例(29眼)外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斜视矫正术中,测量外直肌走行方向异常的角度,根据术前下斜肌功能亢进的程度及术中外直肌走行方向偏斜角度的大小来设计手术方案,术后随访观察疗效。
结果:通过对共同性斜视的水平肌止端位置和宽度的测量,发现:①共同性内斜视的内直肌止端比外斜视更靠近角膜缘(P<0.05),共同性外斜视的外直肌止端较内斜视更靠近角膜缘(P<0.05);②水平肌止端位置的异常与斜视类型有密切关系,内直肌止端位置异常在先天性内斜视、大角度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表现更为明显,而外直肌止端位置异常在大角度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表现更为明显;③水平肌止端位置、宽度的异常在<7岁、7岁~13岁、≥13岁这三个年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水平肌止端宽度在内、外斜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29眼)外直肌走行方向异常的外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的斜视矫正术中,根据患者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和外直肌走行方向偏斜角度进行独特的手术设计,术后下斜肌功能亢进治愈20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95.5%。
结论:1.水平肌止端位置与共同性斜视的发生关系密切,且不同类型及程度斜视的肌止端位置异常有所差异,斜视矫正术中应准确测量肌止端与角膜缘的距离以合理手术设计;2.外直肌斜向颞下方异常走行是引起或加重下斜肌功能亢进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外直肌走行方向异常的外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只需做外直肌后徙术就可矫正合并的下斜肌功能亢进,手术方案得以简化,临床效果确切。